招股书中披露的恒华伟业正在履行的重要合同仅有一份。即与中电普华签署的合同,合同约定恒华伟业按照国网公司基建‘三横五纵’标准化管理体系向中电普华提供软件服务,合同金额为2000万元
7月20日,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华伟业”)通过了创业板发审委审核,拿到了通往资本市场的通行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公司能够成功过会主要依赖“智能电网”概念和报告期内令同行艳羡的业绩。
不过,公司实际情况似乎并未如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乐观。此前本报就曾对恒华伟业应收账款激增,涉嫌赊销做大利润的问题进行了报道。仔细研究公司资料会发现问题还不仅于此,作为一家轻资产的软件企业,恒华伟业2011年的存货暴增,引发了外界的强烈质疑。
存货暴增
2010年末存货余额13.87万元
2011年末的存货余额1219万元
众所周知,软件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轻资产运营。恒华伟业的自我定位是一家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公司的业务分为软件服务、软件销售、技术服务和硬件销售四类,前三类为公司主要经营业务,2009年至2011年前三类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6.53%、97.87%和98.23%。
恒华伟业在招股书也表示:“公司各期末库存商品余额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是软件企业,公司的库存商品主要是在定制软件开发过程为满足客户需要代购少量硬件设备。”
但与上述言论相悖的是,公司2011年末的存货余额高达1219万元,较2010年的13.87万元,大幅增加。这也使得,公司当年存货余额由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由上年的0.19%,增至10.55%。2009年存货金额也只有17.14万元,占比也仅为0.85%。存货激增引发公司存货周转率的大幅下降。2009年和2010年此项指标高达199.72次/年和327.53次/年,2011年则下滑至10.57次/年。
公司存货余额为何会突然增加上千万元?
招股书显示,公司的存货分为库存商品、软件服务成本、技术服务成本三大类。其中,2011年库存商品为3.76万元,而这也是恒华伟业的常规存货,此前两年公司存货只包括该项内容,金额均未超过18万元。
很明显,问题出在软件服务成本和技术服务成本两个存货内容上,两项存货所涉金额分别为991.25万元和224万元,分别占存货余额的81.32%和18.37%。
此前,有媒体质疑,按照恒华伟业采用的会计政策,软件服务成本、技术服务成本应当被计入当期成本或费用中,而不应该被计入到存货当中。而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延后确认成本或损失,进而虚增上市前利润。
对此,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只要具备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即可确认存货。因此,只要公司业务真实,采用这样的会计处理问题不大。
不过,有投资者还是对与软件服务成本、技术服务成本两项存货内容有关的业务存有疑问,认为恒华伟业有将费用资本化的嫌疑。
招股书显示,2011年末,软件服务和技术服务成本的具体内容为基建业务信息化深化应用开发项目、特高压交流工程管理信息集成与发布系统项目和乌兰察布察哈尔等六项勘测设计项目,所涉金额分别为950.81万元、40.44万元和224万元。
对于2009年和2010年没有这两项存货的原因,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对于立项进入存货科目核算的软件服务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项目发生的成本按月在该存货类科目中归集。在年内完工的软件服务及技术服务项目,年末该项存货科目无余额;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的跨年度项目,确认收入的同时结转项目成本,存货年末余额为尚未结转的项目成本。
这也意味着上述两项成本包含的具体项目应该是恒华伟业在2011年内才获得的项目,但是从公司招股书中披露的合同来看,公司重要合同一栏,只有一个2011年12月与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电普华”)签订的《基建业务信息化深化应用开发合同》,合同金额为2000万元。
如果将基建业务信息化深化应用开发项目投入的950.81万元的成本视作公司与中电普华项目的前期投入还能够解释。那么,剩下的两个项目记录的264.44万元又该如何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