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基金 > 正文
10万亿信托反思与启示:基金上演“悲喜剧” 自救突围并行
money.fjnet.cn 2013-11-11 11:38   来源:中国证券网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当信托业资产规模一路高歌猛进,并在今年三季度末正式跨过“10万亿”大关之际。相形之下,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在大牛市中一呼百应、目前管理资产仍徘徊在3万亿上下的基金业,多少有些落寞。

如果将过去五年金融业看作一个舞台,那么活跃在舞台上的信托、基金两行业今夕沉浮则恰如一场“悲喜剧”,而造成信托、基金命运迥异的个中缘由,除两者在制度设置和资产投向差异外,期间投资人对固收类资产偏好更是重要因素。

然而,就国际通行的财富管理行业运行规律而言,任何一种投资均蕴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却与多年来信托业给投资人潜移默化的“刚性兑付”相悖,这也成为信托业界,包括管理层对其高增长仍持几分忧虑的“阿喀琉斯之痛”。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经历数番熊市炼狱的公募基金行业,“投资有风险”、“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科学投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无疑是对基金行业,乃至整个泛财富管理行业在投资者教育上的重大贡献。

当然,“10万亿”的信托业带给基金业的并不仅仅是“侧目”,更应当是反思与启示。眼下,与其争论两者形而上的制度差异,不如去研究和借鉴信托业在项目考察、风险控制以及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点滴经验。

[10万亿信托背后]

民间财富“滚雪球”

国人对风险偏好的极度厌恶,民间财富聚集地的巨量资金,以及赚钱效应的口口相传,成为推动信托管理资产从3万亿到10万亿“滚雪球”膨胀的重要支点。

股市低迷、楼市限购、金市暴跌……这两年,还有哪些让人省心又稳健盈利的投资渠道?悄无声息间,一种年收益8%至12%,且“刚性兑付”的理财方式,正在突破高净值人群的“围墙”,渐入寻常百姓的理财视野,这就是信托。

在某信托公司担任业务经理的王棉棉,最近遇到这样一对客户,他们是北京独生子小夫妻,除自己有两套房子外,双方父母手下也各有两三套房子,除自住的一套外,其他都在出租,其中一套位于市区的平房,每月租金才1千多。

早在去年年底,王棉棉就告诉这位客户,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房子本身流动性不足,其绝大多数资产全押在房子上很危险,而从资产收益率上看,目前不到3%租金回报率,远不如卖出去存在银行收益率高。

最终,这对独生子夫妻决定先卖出手中一套房,并拿出部分资金购买一款两年期年化9.5%收益率的信托产品,而在此前,这位客户也曾在股市上折戟,并深陷一只目前被ST的光伏概念股,深套割肉让他身心疲惫。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年近五旬老张总算赶上了信托理财的“末班车”,成为国内数百万信托受益人的一员。“听说信托收益高,但投资门槛比较高,所以和亲戚一起凑份子认购了份信托,以我的名义,到时收益风险共担。”他说。

过去十多年,老张做过买卖,倒过房子,炒过股票,买过基金,算是熟人圈里的资深投资人,不过由于没有“见好就收”,这两年投资还栽了个大跟头,和他同期起步的投资人如今多是资产数百万、上千万的身价,他却还是只有一个零头。

在参加一场朋友圈聚会时,一位资产小千万的朋友说做信托很省心,不但收益高,而且没风险。尽管老张此前对信托也有所耳闻,但首次听到有人现身说法还是深有触动,想起过去几年打打杀杀,亏了本钱还浪费心血,真是相见恨晚。

上述两个案例只是来自众多投资人的普通样本。在股市暴跌、房地产限购、贵金属走势波动加剧等现实困扰下,不少手握一定可投资产的投资人转而寻求更为稳健的投资渠道,而信托正成为他们的最终选择。

信托的火爆并不仅仅停留在信托业协会和各家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上,在民间财富聚集的北上广深、东南沿海,乃至新兴的能源城市,都可以见到信托的触角。

由于近两年投资渠道狭窄,来自股市、楼市、金市等传统主投资渠道的风险骤增,很多有钱人都开始流行购买信托产品,甚至某些部分高收益的产品刚一上架,便遭到投资人的“秒杀”。

去年下半年以来,记者在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吕梁、陕北神木等地采访时得知,当地不少券商都代销信托产品,尽管很多是300万元起点,都不愁卖。“想象不到吧,这里有钱的人多了去了。”大同证券吕梁营业部一位负责人称。

[基金悲喜剧之后:自救与突围]

信托逆袭基金上演“悲喜剧”

当信托业资产规模被官方正式定格在“10.13万亿”那一刻,无论是信托业内的从业者,还是一路旁观这匹“黑马”屡创奇迹的其他金融同行,都没有表现出超出类似以往的惊奇,一如上周六晚广州恒大意料之中夺取的亚冠冠军。

 

11月5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正式公布了三季度信托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至10.13万亿元,这也是其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其实,从今年春天起,金融业界就在翘首掐指哪一天会碰触10万亿。尽管伴随资产规模的飙升而来的种种质疑声、警戒声始终不绝于耳,但人们还是不容置疑地相信,信托资产规模终将在下半年某一天迎来一个重要历史时刻。

回首过去五年信托业发展,其资产规模平均以每年超一万亿元的增长刷新纪录——2008年底1.22万亿元,2009年底2.01万亿元,2010年底3.04万亿元,2011年底4.81亿元,而到了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7.47万亿元。

披着“黑马”的外衣,短短五年,信托就从金融系统的“非主流”晋升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榜眼”,相形之下,昔日都曾一度风光的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子行业都被其一一甩至身后,而望其项背。

面对如日中天的信托业,曾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并在大牛市中一呼百应、目前管理资产仍徘徊在3万亿上下的基金业,再次感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来自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85家,管理资产合计38501.67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为28053.44亿元。而2007年前的9月21日,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就已站上“三万亿”大关。

不久前,在某第三方理财公司举办的一场财富管理论坛上,来自信托、私募、基金等众财富管理机构的嘉宾前后发言,最后上台演讲的是一家基金评级公司负责人,他的发言主题是“基金投资与选择”,此时台下的听众已不剩多少了。

“相比市场热捧的银行理财、信托,这两年基金业绩确实黯淡很多,甚至红木、紫砂壶这样的小众投资的风头,都盖过了基金。”回想几年前出席论坛时备受投资人和媒体的追捧场景,这位负责人不由心生感慨。

规模差异背后的投资偏好变迁

“五年前,我刚来基金公司时,全行业规模3万亿,几年过去了,还徘徊在3万亿。而在这五年间,多少行业翻番?!”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总部位于北京的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王静言语中流露出一丝生不逢时的感慨。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同为财富管理行业,同样服务于投资人和实体经济,基金、信托五年来此消彼长的迥异命途,不能不让基金从业者感到茫然,但出于对基金行业的热爱,他一直在坚守,但身边的年轻同行并没有她那么眷恋。

去年夏天,在基金公司工作四年的赵君就谋划着要“换个地方”,而成为信托公司的一员则是他转型的最佳选择,因为相比“靠天吃饭”的基金,信托不受变化莫测的股市影响,随着熊市的到来,他昔日费心培育的大客户纷纷离他而去。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手持重金的大客户始终是其理财经理争夺的对象。在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中,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众多的大客户,而随着熊市的到来,这些人又纷纷撤离基金,转而选择信托等固定收益类渠道。

如果将过去五年金融业看作一个舞台,那么活跃在舞台上的信托、基金两行业今夕沉浮则恰如一场“悲喜剧”,而造成信托、基金命运迥异的个中缘由,除两者在制度设置和资产投向差异外,期间投资人对固收类资产偏好更是至关因素。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过去多年来信托业给投资人潜移默化的“刚性兑付”的既成事实,在投资人间赚钱效应和口口相传中,成为大资金实现“无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不二选择。

“股票型基金长期缺乏财富效应,成为吞噬投资者财富的黑洞,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资金从风险投资中撤出,转而寻找类似信托这样的避险场所。”对于基金没落与信托崛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一语中的。

借势互联网基金公司寻自救

“信托火了!”正在社科院攻读法学博士的信托从业者柏钦涛感慨。

当这种“面向特定人群”、“投资门槛100万元起”、“不能在公众媒体做广告推介”的投资品类,日渐成为大众理财谈论热门话题时,信托的“火”早已经从信托圈内,蔓延至整个财富管理学术圈的研究课题。

近期,一份由众多财富管理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认为,信托业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信托公司相比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最为广泛,投资方式最为灵活。

相比券商、基金、银行等财富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这一“制度红利”体现在,它是目前唯一能跨金融市场、产业市场、不动产市场和另类投资市场开展投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

不过,随着去年证监会积极倡导下的监管创新,信托跨市场投资的这一传统壁垒正在被基金、券商等机构悄然打破。比如,新设立的基金子公司,也可以像信托公司一样,直接对接实体项目,并设计出类似信托的固收类产品。

除可发行“类信托”产品外,货币基金也被视为基金业自救的最大创新。自去年以来,几乎所有基金公司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货币基金,尽管这类产品收益率大多在3%-5%间,但相比信托高门槛,1000元的起点更具杀伤力。

几个月前,天弘基金借联姻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的逆袭故事,更成为基金界乃至整个财富管理圈的大热话题。“余额宝”带给行业的震撼,也让基金界开始重新审视曾经被漠视的理财市场和基金自身的价值。

“单纯从货币基金角度看,尽管其带给基金公司的回报并不高,但社会大众对其潜在的需求量是任何机构不不容小视的。”北京一家基金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对记者透露称,他们目前正与另一家重量级电商合作推出类似余额宝的产品。

不过,在互联网金融已成大势所趋下,也有部分基金人士对此持冷静态度,他们认为,在财富管理市场已呈白热化细分化的当下,专注专业仍将得到市场的认可,而对于公募基金行业而言,最擅长的事情仍是做好股票。

“相对于银行和信托,基金公司的优势还是证券投资,因为这项业务汇集了多数人才,各公司主业也是以投资为主,未来的环境当中这点是根本不会改变的。”华商基金前副总经理程丹倩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同样,让上述银行系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坚守基金的理由,除多年相守的感情外,经历数番熊市炼狱的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让投资风险教育深入人心,事实上,今年部分偏股型基金远远跑赢市场,已经让很多投资人再次看到基金的魅力。

[个人案例]

一位“老基金”的信托转型路

对于曾在基金公司工作四年,并于去年跳至信托公司的赵君而言,过去几年来他在金融职场的心路历程,正见证了基金的落寞与信托的崛起。

2007年夏天,刚从重点大学金融学院毕业的赵君,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正如日中天的基金业,这一在师兄师姐极力推荐、在学弟学妹面前扬眉吐气的行业。

尽管他所在的基金公司并不知名,但并不阻碍伴随牛市而来的被客户找上门来的火爆业务。当时,很多人买基金都要托人找关系。当年年底,刚进去半年的他年终奖就拿了十几万,让不少从事其他金融行业的同学羡慕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股市的单边下跌,基金行业也进入了漫长的冬天。随之而来的降薪、裁员让赵君至今心有余悸。尽管凭借着勤奋和激情他最终成为一名“老基金”,但此后的收入待遇却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与基金公司日渐缩水的薪资福利相比,信托业俨然成为金融行业的“黑马”,据说有的信托公司年终奖动辄几十万地发,加上与同学持续增长的收入相比,一种不平衡的情绪慢慢在心中发酵。

去年夏天,初为人父赵君开始谋划着要“换个地方”,券商、基金靠天吃饭自然要排除在外,而成为信托公司的一员则是他转型出路的最佳选择。经过一番周折,赵君最后来到了一家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

让他转型优选信托的理由是,信托不受资本市场影响,更直观的原因是,他有几个在信托公司上班的朋友,前年光项目奖金都在几十万,这令2007年下半年入行仅赶上“牛市尾巴”的他们这批“老基金”情何以堪。

时隔一年,已如愿以偿成为信托公司一员的赵君,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赚钱与轻松,由于他从之前的对公业务转型至现在的对私业务,而此前资源积累甚少的他渐渐感觉到“拼爹”无能一丝无力感。

“这两年信托间竞争非常激烈,后来进入信托公司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是很难拿到项目的,积累资源是信托业的第一生存法则。”赵君感叹。

事实上,这几年,伴随信托业资产规模的狂飙突进,像赵君这样想挤进信托业的金融人大有人在,尤其是来自遭受熊市折磨的券商、基金等行业的从业者。

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券商人事部经理曾对记者表示,由于市场不好,这两年券商营业部人员流失十分严重,其中不少流向了信托公司。去年他们也进行了种种业务创新,想吸引并留着信托公司和内部有想法的人才,但十分困难。

“现在连信托公司前台都能拿几十万,这多像几年前大牛市时的券商啊,那时正处于五六千点。”面对来自银行、信托等几个offer,一位金融学硕士最终放弃了择业信托业的打算,而选择去了一家刚挂牌的半官方金融机构。

在赵君看来,任何行业都有巅峰与低谷,不要因为听说某个行业赚钱而跳槽,有时候等你真正过去了,才知道对面也是一座“围城”。相比而言,选择行业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兴趣和优势,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持久。

责任编辑:陈诗逸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