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货币伤害增长动力
笔者之所以要不断写文章强烈反对继续为反通胀而收紧货币的做法,就是因为这样反下去是没有用的,不仅没用,反而有害,因为经济的内生性收缩过程实际上自去年就已经开始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美、欧等经济体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时刻正在逼近,世界经济再度衰退的“双底”态势已经显现,中国也已经受到了影响,比如中国出口总值从3月份以后就逐月下跌,已经从3月份35.8%的增长率跌到6月份的17.9%,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率已从一季度的17.1%下跌到6月份的11.4%,对美国出口从一季度的21.4%下降到6月份的9.8%。若剔除出口价格指数,6月份当月的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不足7%,已经开始显著低于经济增长率了。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继续为了反通胀而实施货币紧缩,不仅反不下通胀率,还会使经济增长下跌的更快。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变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因此沿用传统理论来诠释当今的问题,难免要出错。从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来说,如果存在着货币超发现象,则如上所述就会不仅有通胀发生,也会同时有经济过热现象,现在的情况却是只有通胀而没有过热,就说明通胀与总需求的关联方式已经有了新变化。通过这个新变化,我们就知道了目前的通胀具有新的本质与特征,就需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才会有效。如果不去认识这个变化了的实践,而硬要沿用老办法来治疗新病,就会出现目前这种怎么收紧货币也压不下来通胀,却伤害了增长动力的结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是经济增长的最理想状态,因此不是经济增长的常态。改革开放这30年中,80年代通胀率年均是7.4%,90年代年均是7.2%,只是在2003-2006年这四年里,我们才经历了经济增长率超过10%,而通胀率在3%左右这么一段短暂的好日子。从国外看,发达国家有3%的增长率就算是高增长了,而欧洲央行把2%的通胀率作为其干预物价水平的上限,也就是说,欧元区是把3%的增长率与2%的通胀率并存作为正常状态的。如果把这个增长率与通胀率的比例关系搬到中国来看,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9%-10%的时候,有6-7%的通胀率相伴随也该是正常的情形。更不用说在经历次债危机后,由于发达国家央行为了救市都放出了天量货币,从而提升了全球的通胀水平。在这个背景下,前一段时间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放出话来,要提高对通胀容忍度的上限水平,可能会提升到3-4%。因此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来说,把通胀率破“5”作为必须紧缩宏观需求的界限,就应该重新考虑了。 (中国证券报)
周其仁:用什么来管住货币滥发
如果政府、企业以及居民家庭,一律拿真金白银在市场上购汇,那么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并不难实现。更重要的是,如果央行不再以基础货币大手购汇,那么,维系人民币币值稳定与汇率稳定的两难局面,也就从此结束。余下的问题是,人民币要如何约束自己的供给量,才能维系币值稳定?人民币究竟以何为 “锚”,才能最大限度维系货币购买力的“含金量”?
货币好歹总有一个锚。“良币”就不用说了,金本位制下的货币,受到贵金属储藏、勘探和冶炼的硬约束,货币供应量被“锚”得个严严实实的,不可能“自由增长”。货币史家称赞“黄金是最诚实的货币”,就是因为其锚可靠,大风大浪也不能将之掀翻。“劣币”是不是就完全无锚呢?也不尽然。魏玛时代的马克和蒋委员长治下的金圆券,当是近代最劣的两只货币。那样胡来的货币,为什么没有印得更多、发得更烂?是印刷速度跟不上吗?如是,“印刷速度”就构成这些劣币之锚。
其实,货币是因为大家都接受才成其为货币的。天下持币人没有那样蠢笨,会没完没了地接受越变越劣的货币。劣币跑出来了,打个折扣标上劣价继续用,这种事情是有的。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完全废掉一种流行的货币,对交易的损害太大。但人们总不会放弃寻找替代之物,来抗衡劣币化的趋势。这是说,持币人的接受意愿是约束货币的最后底线。在这个意义上,至少从长期看,天下没有完全无锚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