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招行曾有过一次重大转型,其重点是调整业务结构。之前招行的批发业务占比非常大,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占比较小,80%以上的收益靠利差。于是,招行提出了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第一次战略转型目标,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同业的业务结构与经营特色。自2003年底至2008年底的五年间,招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不良贷款率和准备金覆盖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第一次转型带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在2009年戛然而止。招商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 182.35亿元,同比下降13.48%。利润的负增长在招行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给招行上下带来很大的触动,同时也促使招行对增长方式重新思考。
招行行长马蔚华总结了2009年净利润负增长的原因,“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招行因为自身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活期存款占比较高),面临比同业更大的盈利压力,同时资本的压力也进一步凸显”。
具体而言,尽管一次转型让招行的业务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它的资产负债结构还是偏利率敏感型,盈利模式主要还是靠利差收入,而非中间业务。这种类型的银行较能适应加息周期,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部分国家都降息以求提振经济,利差缩小,对招行的利润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金日益严格的要求,也对银行利润构成了不小的压力,招行的资本消耗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由于招行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它对风险的敏感性比一般银行要高,对贷款企业的筛选条件较为严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但较低的定价水平也影响了资本的回报率。
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招行对市场环境和自身模式进行了重新梳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很明显,未来中国银行业利差收窄是必然的,不可能老是这么高的利差,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其实比的是成本。”秦季章说。
他认为,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约束会由资本转变为成本。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延续,高资本消耗等外延粗放增长的特征依然明显。哪家银行只要拿到资本就能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也迅速增加,盈利也迅速增长。“这种趋势今后会改变,背后是利率市场化的推动。”秦季章说。这方面,国际上已有大量历史经验和教训,很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就不赚钱,甚至倒闭了。招行显然不想重蹈这样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