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过渡、谨防倒退
政企分开一定要有具体措施,切勿让“换牌子”成了“摆样子”
政企分开,仅仅是铁路改革的第一步,却无比重要。
在刘斌看来,中国铁路改革大致应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政企分开,理顺铁路与国家的关系;第二层,打破垄断,理顺铁路行业内部关系;第三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铁路与承运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包括公众关心的票价、服务等问题。“第一层是改革的基础。没有第一层改革,其它改革都无法推进,而第二、三层改革能否成功,也依赖于第一层改革是否彻底。”
然而,政企分开也绝非易事。铁路现有资产价值几何,如何评估?铁道部巨额债务由谁埋单,怎么偿还?如何在过渡期维持铁路建设与运营的稳定?旧机构人员如何安置,新企业机构如何调整?一系列具体问题亟待破解,但详细方案尚未出台。“‘政企分开’虽然只有四个字,背后却是一大摊子事,很难一蹴而就。”纪嘉伦说。
以保持铁路稳定为例。一方面,铁路经营仍面临很多困难,新线路的偿债压力很重,但铁路运输秩序与安全却不能有丝毫懈怠。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铁路在政企不分的模式下搞了一轮快速发展。而此次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部省合作模式,即以少量投资、大量负债、铁道部统管、银行借贷的投融资模式。特别是撤并铁道部后,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基础瓦解了,而今年全国铁路需要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6500亿元。在新模式没有建立前,钱从哪里来,大量在建项目如何继续完成,就成了棘手难题。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新组建的铁路总公司。牌子换了,人马未改,机构未调。让坐惯了办公室的人去闯市场,不容易。
“这和国企改革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铁路比其他行业晚了20年。”刘斌说,鉴于目前国家铁路的市场化程度还很弱,应该允许改革有一个过渡期,让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正因如此,此次改革方案提出,在历史债务问题没有解决前,国家对中国铁路总公司暂不征收国有资产收益。同时,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后,继续享有国家对原铁道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铁路实行的原有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继续明确铁路建设债券为政府支持债券。对企业设立和重组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各项税费政策,按国家规定执行,不增加铁路改革成本。
此外,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并不意味着政府监管的缺位。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应尽快建立安全生产、标准执行、关联交易、企业申诉等一系列行业督导机制,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于享受财政补贴的公益性线路与运输,政府机构也应出台认证细则。除《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中提到的,学生、伤残军人、涉农物资等公益性运输任务,以及青藏线、南疆线等有关公益性铁路,铁路还有许多经营性运输与公益性运输混淆不清的地方。例如煤炭运输应是盈利的经营性运输,但电煤又常常被划入“不惜代价保民生”的“抢运”;又如每年春运期间铁路实行停货保客,原本正常的普通客运就又带有了公益运输的色彩。今后,类似这样的运输要不要补贴,怎么补贴,要有相应的评估机制,以保证政府在提供公共运输服务上,既不赖账,也不乱花钱,并防止财政的挤出效应。
“政企分开的技术性工作很多,改革的难度只会越来越高,因此一定要有具体措施和考核标准。否则换牌子就成了摆样子,我们会再次错失改革良机。”纪嘉伦说。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核心在于提高铁路造血能力,改变行业经济前景
3月17日,北京复兴路10号,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
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铁路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三定”规定。
尽管政企分开的具体措施密集出台,但铁路市场观望情绪依旧浓烈。一位常年与铁路打交道的民营企业老板坦言,“铁道部虽然没了,可是投资计划、建设管理、运输计划、调度指挥这些核心资源都留在铁路总公司里。人还是那些人,权还是那些权,还是绝对垄断。民间资本与铁路依然很难接轨,铁路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在纪嘉伦看来,铁路改革的目标是让铁路拥有自我造血功能,那么政企分开后,打破垄断,让市场发挥作用已势在必行。
面对铁板一块的“铁老大”,市场早已用脚投票。数据显示,尽管“十一五”期间,铁路迈入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金额最高、运营里程增加最快的时期,但是铁路的综合竞争力却不升反降。2012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中的比重已从1991年39.2%下降到16.8%,客运周转量从1991年的45.77%下降到了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