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最近对甘肃省投保人的回访和对保险人员的检查结果来看,目前省内由于受误导而办理银保产品的情况呈下降趋势。”省保险行业协会销售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防止“存款变保单”问题的发生,甘肃保监局和甘肃保协采取了回访、在银行放置宣传册等方式来提示市民。此外,如果市民发现自己遭遇了“存款变保单”的问题,一定要注意保留书面证据和其他证据,并拨打投诉电话反映情况。
“一年期及以上保险产品的投保犹豫期由此前的10天拉长到20天。”近期,保监会在行业内下发《关于规范银邮保险代理渠道销售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希望通过严格设限来避免深藏在销售中的诸多问题。《通知(征求意见稿)》显示,在签订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的合同后,投保人收到保险单并书面签收日起20日内,投保人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且保险公司除扣除不超过10元的成本费以外,应退还全部保费,并不得对此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一旦征求意见稿正式出台,银保渠道将被再扎紧箍。此外,《通知(征求意见稿)》销售人员不得向60-7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推荐期缴型产品,不得向70岁以上老年人推荐任何保险产品。
“存款变保单”的现象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各家银行都不鲜见,虽然手续齐全、身份证明齐全、甚至还有投保人的亲笔签名,但仍有不少投保人认为工作人员存在不良诱导行为,侵害了市民的正当权益。银保渠道的销售误导行为屡见不鲜,已然成为保险行业一大诟病。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保单繁杂、工作人员解释不清、投保人理解能力有限等原因都造成了“存款变保单”情况的频发。那么,如何轻松辨别你签字的是保单还是存款单?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对于银保人员又应该如何管理?对保监会在行业内下发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市民又有何看法?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市民、保险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
现象:让人有苦说不出的“存款变保单”
“我至今没弄明白,本来打算去银行存钱,怎么就没拿回存单却带回了保单。”年前,以为在银行办理地存款业务的吴大妈今年60多岁了,要不是前两天女儿看到单据发现问题,到现在她还不知道自己手上拿的仅仅是一张保单。得知实情的吴大妈向保险公司投诉要求退保,但对方均以合同已生效为由拒绝。吴大妈又向银行投诉,认为银行有明显的销售误导行为,导致消费者得不到对称信息,蒙受了损失。但由于吴大妈很难拿出有力证据,最后此事不了了之,吃了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我拿了5万元去存款,一个工作人员告诉我有种新的理财产品,类似零存整取,只要存满几年就可以取出来,每年都有分红,还赠送一份保险。我寻思着就算没有分红,这理财产品又有利息又有保险,挺划算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告诉记者,他还当是银行搞存钱送保险的活动,结果没想到到头来不仅利息拿不到,就连本金近期内都取不出来了。“相比传统的寿险产品,同样的保费水平,银保产品保障额相对较低。”在某保险公司工作的张菊香帮记者给银保产品算了一笔账。“银保产品都是保本的,一般还有个保底收益,再加上分红,分红情况视保险公司投资经营决定,如果经营不善,分红还可能为零。”她以某银保产品为例,5年期,保底收益率为15%,而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4.75%,那么5年的累积利率为23.75%,如果这款银保产品分红为0,那么其收益还不如银行利息高,如果分红较高,则最终收益可能超过存款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