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视造给谁?——那些真正停留在电视机前的人
小米电视软件负责人李锋从盒子上得到的宝贵经验,则是如何通过挖掘用户行为数据来判断产品开发的方向。最初,小米盒子只想做一个功能——播放在线视频,但李锋发现,居然有高达80%的用户在论坛都表示需要“本地播放”功能。
开发团队意识到,本地播放不仅是一个口碑效应明显的功能,还是盒子用户强需求的功能,于是就努力去开发、完善本地播放的功能。本地播放功能对盒子的要求极高,因为需要插接移动硬盘、U盘等外设,又牵扯到移动存储设备兼容性问题。另一方面,用户需要播放的视频格式又多种多样,这要求盒子能够支持足够多的视频格式。
开发团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善本地播放功能,可是当盒子用户规模超过10万人时,李锋却发现,使用本地播放功能的用户比例却急剧下降。这是因为,小米盒子的初期用户很多都是电脑玩家,他们对本地播放有强需求非常正常。但当产品从早期核心用户圈拓展到大众圈时,真正目标用户群的行为特征却并非如此。
“只有当用户形成群体规模时,你做数据挖掘才有意义。按互联网产品观念来看,你服务的是一个群体,100万人的群体,不等于100万个人的需求叠加。”李锋向本刊解释说,“要找出这个群体性需求,要找到这样一个集合,刚好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80%的需求,而不是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这个经验和小米盒子的数据挖掘,为后续确定小米电视的目标用户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米电视开发团队最初设定了几类目标用户群,其中主力用户群应当是小米手机的用户,那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小米盒子的真实数据却显示,这样的智能产品的确都是年轻人购买的,但盒子最主要的两个用户群体却是他们的(岳)父母和孩子。根据官方数据,小米盒子中点播量最多的节目类型,是动画和韩剧,而且观看时间相当一部分都在白天时段,有的盒子甚至一整天地播放。
王川在2011年底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电视产品怎么做。当时媒体公布了一个数据,北京电视开机率不足35%。王川和小米电视团队开始思考离开电视的是哪些类型的人群,留在屏幕前的又是哪种类型的用户。
和很多智能电视制造商一样,王川最初也希望能把离开电视屏幕的年轻人拉回来。但通过市场验证,王川觉得,把那些习惯在小屏幕消费内容的年轻人拉回到电视前成本非常高,并不现实,还是应该关注留在电视屏幕前的人。新的电视收看方式,会逐步影响到那些不看电视的家人。因此,小米电视真正的目标用户是那些停留在电视机前的人。这直接决定了小米电视并没有配备体验、语音操控等时髦技术,因为他们还不够完善易用,普通用户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现在的产品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我们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先服务那些在电视机前面的人。”李创奇说,“我们没有奢望只要自己一做电视,以前不看电视的人就看电视了。我们要让现在看电视的人看得更好。”
最终开发团队设定了五个用户模型,其中典型用户有三种:学龄前儿童、退休后的老年人和家庭妇女,这三类人群被确定为小米电视的主力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