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银行资讯 > 正文
央行加息或趋谨慎 今年最后加息窗口揭密
money.fjnet.cn 2011-08-10 09:08   来源:中国证券网综合报道    我来说两句

  经济增长缓慢下行 8月上旬将成今年最后加息窗口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数据,CPI为6.5%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6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缓慢下行,通胀处于高位,加之全球市场动荡,给国内调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加息的可能性降低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通胀创出新高,但基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是否加息央行会谨慎处理。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表示,6、7月份是全年通胀高点,进入下半年后翘尾因素显著减弱,CPI将随经济增速一同回落,而一旦进入增长与通胀的下行区间,决策层会审慎调控。

  “加息与否要关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比如美联储、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利率未来的走势和变化。”诸建芳说。

  经济缓降

  此前市场判断6月份是通胀顶点,现在7月份又创出新高。诸建芳表示,下半年通胀压力会有所减缓。

  “食品、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已经达到高点,上升空间不大。而且全球经济增长没有预想中的乐观,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有回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就会减轻。”诸建芳告诉记者。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则认为,考虑到目前国内的通胀环境仍然较为复杂,即使同比通胀率下滑,仍需对整体通胀形势作出更加细致的评估。

  上周,央行在河南郑州召开分行行长座谈会,从会议传达出的信息来看,央行认为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旦政策松动就有反弹的可能。下半年,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处理好经济平稳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尤为重要。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6%,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9.7%、9.5%,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有所回落。

  “下半年经济增长肯定是减速的,但是幅度不会太大,达到9%左右没有问题。”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记者,下半年通胀会减缓,但不会明显下降,应该在6%左右。虽然PMI连续数月偏弱,但不会大幅回落,重点关注第四季度该指数的表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于出口的影响可能受到全球市场一定程度拖累,但是不会因此而出现大幅的下滑。

  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近几年GDP对净出口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同时欧元区和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即使外需出现恶化,也不会对中国增长造成太大影响。据他们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的外需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

  对下半年经济走势和政策选择,诸建芳分析:“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是逐步放缓的,这种放缓到第三季度会告一段落,第四季度是否回升,很大程度上要看政策调整,紧缩力度是持续还是在保持稳定基础上做微调,这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紧缩继续还是放松

  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鉴于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仍将下行,下半年紧缩加码的可能性并不大。

  李迅雷表示,如果下半年加息,时间窗口就在八月中上旬,因为进入通胀下行区间加息并不常见。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国的通胀环境将出现一定的好转,当通胀不再严重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央行可以腾出手来,逐步放松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有经济学家预计,由于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加大,央行将很可能暂停目前的紧缩步伐,以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但总体而言,紧缩暂停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而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开始出现上升。

  不过,彭文生表示,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将增加中国的资本流入压力,导致中国央行增加对冲力度,将货币条件维持在偏紧水平,以实现控通胀的首要政策目标。

  考虑到全球债务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地方债务的难题,银河证券研究所总监张新法认为:“中央在政策层面会比较谨慎。”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下行,最近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无疑给在债务危机中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沉重打击,此举对全球经济造成‘二次探底’的风险远超欧债危机。因此,在这个紧要关口,未来诸如加息之类的政策的出台会更加谨慎。”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胡迟表示。

  不过,即便是在国内偏紧的政策前提下,面对全球宽裕的流动性,央行仍有可能采取加大对冲力度,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等工具加以抵消。

  “目前政策调整的背景是通胀压力比较高,因此政府不会轻易降低紧缩政策的力度。”诸建芳说。(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林晨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理财产品 更多>>
海峡财讯 更多>>
今日热点 更多>>
投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