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3 篡改投保信息防退保
银行对保险销售并不排斥,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可以从中赚取不菲的代销费。一位从事银行保险销售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按照行情,银行每卖一张保单,保险公司大约需付给银行7%左右的中间业务费,这也不排除一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蓄意进行销售误导,甚至还篡改投保信息阻止保险公司进行客户回访。
近日,农行芜湖分行就遭到当地保监局开出的6万元罚单,一方面是因为所属网点柜面人员在未取得《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或证书过期情况下销售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该行在代理销售的保单中篡改了投保人的电话信息,以银行网点电话、保险公司银保客户经理、内勤人员电话来冒充投保人的保单客户联系电话,从而造成保险公司的回访反馈到银行销售人员那里,投保人自然难以察觉自己被误导。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或许成为销售误导屡禁不止的一个深层原因,丰厚的提成促使银保销售人员为利益而不惜违规操作,而其上司对这种行为常保持默许的态度。投保人则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也极易被销售人员误导,而在事后纠纷中,由于取证困难,绝大多数投保客户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保险专家建议,投资者在购买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
陷阱4 夸大收益做诱饵
投资者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但这也成为保险销售误导的一大诱因。保监会通报情况显示,承诺高收益或不如实告知收益情况成为投诉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近几年投资型保险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使当初销售时承诺、夸大收益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营销员就抓住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率的心理,在推荐产品过程中打出高收益的旗号,而这也成为销售中的一个陷阱,这里通常宣称的高收益往往是产品演示的预定最高收益率或者累计收益率。
北京安女士投诉称,2010年1月她去银行存10万元,却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稳健理财B款终身寿险(万能型),并承诺存三年收益不低于银行的存款利息。购买两年后收到一张对账单,两年利息才5000多元,但如果不满三年退保每年还需要扣3%、2%、1%手续费,今年产品到期后仅拿到9100元利息,远不及银行存款收益。
保险产品通常涵盖保障功能,其预期收益普遍不高,分红也不确定,消费者不要被承诺的高收益所蒙蔽,例如一款保险产品宣传海报上称收益率高达10%,实则这是产品五年的累计收益率,其年化收益率远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收益情况不明确,不妨长个心眼,要求销售人员对收益情况、领取方式做个书面说明,或者对其收益承诺进行录音,这样如果日后产品收益落差较大,可以此作为投诉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