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产业合作,如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专家学者谈两岸产业合作
“去年,两岸贸易、投资的增长势头在放缓,其增速低于大陆对外贸易、投资增速。这体现了两岸经济发展模式、两岸经济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在22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两岸产业合作模式仍然比较粗放,主要是生产要素间的合作,比如,台湾的资金、技术与大陆的土地、劳力之间的要素合作,很少出现研发、营销、品牌、产品标准等领域的合作,从而造成投资效率低下。唐永红认为,这种两岸产业合作模式比较简单,主要以进口——大陆生产——出口欧美这样的分工模式为主,使得两岸产业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地位,极易受到国际消费市场变动的影响,如受到次贷危机影响,国际消费市场萎缩,影响到两岸出口。
“两岸产业合作出现新的分水岭。”在台湾商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紫宸看来,目前大陆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健全,取代了很多台企原来在“台湾生产的一些关键性的零组件进口到大陆做包装”的角色,因而,随着大陆的产业完善化,可能会带来两岸产业之间的分工不再。同时,有一些世界比较重要的产业,两岸都在投资,而这个重复投资,不只造成两岸之间的竞争,同时对全球的产业均衡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两岸产业如何走向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呢?
杜紫宸认为,透过两岸相互投资的增加,形成共利平台,减少一些重复性投资的可能,是两岸未来努力的方向。
唐永红建议,两岸要拓展产业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模式,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拓展。同时,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使两岸企业相互持股,协调合作,尤其在“研发和营销、制定标准、共建品牌”等方面展开合作,提升产业合作层次,使两岸产业发展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高端,掌握国际话语权。
“两岸产业合作,最急需在理念和互信上取得突破。”唐永红认为,只有相互开放,才能使两岸经济关系互补,才能拓展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局面”。
台湾铭传大学杨开煌教授认为,两岸产业需要构建自己的标准与品牌,拓展产业合作的领域,提升产业合作对接的层次。“只有形成两岸经济共同体为导向,以经济开放、平等互利为原则,不过度强调单方利益,‘你中有我’,为两岸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才能巩固与深化两岸的经贸基础。” 本报记者 李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