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在用实际行动向商业银行宣布,自己不再是“央妈”,没有银行可以继续撒娇。央行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使得银行业的大洗牌已经拉开帷幕,所有银行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生存,要么死亡。
如果说“钱荒”事件之后,商业银行对央行还抱有一丝幻想,那么如今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态度,算是彻底让银行死了心。7月20日开始,中国的贷款利率正式市场化,最终,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终点,其中要经历一个培养中国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的过程。
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指出,随着银行的杠杆将下降以及未来不良贷款不断上升,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下降。这一逻辑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严厉的监管和对经济的改革将为银行业长期稳健的增长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增长的空间依然存在。
究竟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市场来决定。而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分析数据,似乎都预示着这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并不平静。
一份穆迪控股的数库财务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将不得不在未来两年内筹集5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的新资金,来满足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腾讯财经表示,银行业是否有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尚需测算和观察,但基本上未来银行发生股权融资的概率较大。
显然如果是系统性的资金缺口,银行之间相互举债并不现实。而以股权来融资的话,对市场冲击最小的无疑是股东注资或引进新的股东。
在各种政策信号鼓励金融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的背景下,或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银行的忧虑
虽然大量的分析报道已经反复强调,此次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影响有限,真正有意义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部分银行内部的反应仍然强烈。
一位来国有大行负责风险控制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今后银行业的贷款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快速增长,除了经济增速回落导致需求减弱的原因之外,他还提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他称,随着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意味着利差将出现小幅回落。在利差缩小且存在继续大幅缩小预期的情况下,银行并不会选择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做厚利差收入,而是会选择转型。
而银行的转型,一方面通过做大中间业务,但他认为这比较困难,更“靠谱”的转型方向是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通常可以高过基准利率,帮助银行获得更大的利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