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为政
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却是,从两三年前新能源概念兴起之时,上至整车企业的技术路径、充电设施的发展模式,下至零部件企业的主攻方向,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个行业便一直处于前景广阔但尚无秩序的“各自为政”阶段。
最明显的便是在充电模式的选择上,从国家电网主张的换电模式,到目前以慢充为主成为主流声音,这对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企业是较大的考验。
在锂电池领域的几家上市公司中,技术方向各异,稀土高科(600111.SH)便利用1997年首次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开发镍氢电池项目锂电池,而澳科力远(600478.SH)正谋求从丰田HEV镍氢电池材料供应商向镍氢动力电池组的成品供应商的转变。
中信国安(000839.SZ)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锰酸锂产品,作为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已经在奥运会期间装配到50辆纯电动大客车上。江苏国泰(002091.SZ)、多氟多则将主要精力放在锂电池电解液方面,其中江苏国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锂电池生产企业大多是小型的民营企业,从电解液的生产、正负极材料的生产到隔膜材料的生产,再到电源管理器件的生产,都有相对较大的技术壁垒。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了产业链条拉得过长,难以保证电池的质量、安全以及使用寿命。
此外,目前换电模式颇受争议,慢充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意见,与其他涉足该领域的企业一样,力挺换电模式的多氟多同样面临不小的政策风险。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认为,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研发起步较早,尽管通过检测的企业有100多家,但能够上车测试的寥寥无几。他认为,这是由于缺失国家统一评价体系、评判标准混乱以及门槛太低所致。
虽然略显迟缓,政府部门已有所行动。为了摸清楚国内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情况,近日,工信部选择了国内新能源电池和关键材料企业68家、驱动电机企业48家、电池管理系统企业32家进行摸底调研。为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供最后的参考。
《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未来5年,形成支撑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实现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和生产装备的国产化;形成关键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分别形成3至5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而到2020年,产业集中度则将达到80%以上。
但实际上,近期已有更多跨国零部件巨头加快步伐进入中国,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跻身行业第一阵营已并非易事。
- 2011-10-08落选新能源汽车 “混动”没出局
- 2011-10-07补贴政策遭遇质疑 新能源汽车亟待找准方向
- 2011-09-27A股总市值小幅增加 新能源汽车增幅居首
- 2011-09-27纯混电动之争:新能源汽车赌局
- 2011-09-26落选新能源汽车 “混动”没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