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银行资讯 > 正文
银行理财黑箱操作遭质疑 或在内部腾挪产品收益
money.fjnet.cn 2011-10-26 09: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有人说银行的“资产池”模式理财产品是个“黑箱子”。除了认购额度和到期收益,所投的资产池里到底有什么?所得收益是如何计算的?外界并不知晓“黑箱”里的内幕,于是隐忧常见笔端。

近日一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微博)日报》透露,的确有银行钻了“资产池”理财产品的空子,在挂钩产品间进行收益“乾坤大挪移”。

坐享其成的“次级”产品收益

该知情人士称,这种新“玩法”建立在一项“结构化”产品基础之上。这一结构化产品,有着挂钩对应的“优先级”产品和“次级”产品。

以上两种级别,是金融机构发债或发产品的常用模式,其中,“优先级”产品往往起点认购金额较低、产品所投标的风险较低、优先赎回,但同时收益率也较低;而“次级”产品则基本反之,有相对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的特征。

由于外界对两种级别产品所投标的和收益计算方式无从知晓,这就给了银行从内部腾挪产品收益的可能性。

对此,上述知情人士介绍了一种“技术化”操作方式。据其所述,某银行一分行开发了一款规模为10亿元的一年期“资产池”模式理财产品,其中,9亿元为“优先级”、1亿元为“次级”。

“优先级”部分,由银行以“集合运作”、“短钱长投”的传统方式,分批轮动卖给市场,其平均年化收益率基本持平目前5.5%左右的常规标准;然后,在看不见的“资产池”内部,银行将从市场募集的9个亿投于池子里年化收益为10%的资产。

这样一进一出,如果在本文的简化模型中暂时不计银行销售这些产品产生的微幅成本,银行原本在这9亿元“优先级”产品中的中间收入为年化4.5%(10%-5.5%),即4050万元。

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除了少数内部人士,没有人知道这9亿元的资金在资产池里投了什么,也就没有人能够计算出4050万元的中间收入。于是,这一收入就可能被“乾坤大挪移”。

挪移去哪里?剩下的1亿元“次级”产品成了可被利用的空“名头”。

理论上,所谓“次级”产品,这1亿元将被投向较高风险的标的以冲击高收益,比如进行股票或商品市场的期权投资。但是,有了暗中支援的4050万元,高收益已确保,高风险投资只是纸上谈兵。

这1个亿投向哪里?该知情人士称,这一所谓“次级”产品,其实和“优先级”一样,投向了资产池里收益同为10%的资产,即其真实收益仅为1000万元;但加上“挪移”来的4050万元,这一“次级”产品的收益就变成了5050万,即使扣除银行在这其中的销售成本和账面上必须体现的中间业务收入,这一“次级”产品的收益率仍然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

借用了“黑箱子”里账面游戏,这1亿元“次级”产品坐享其成,从产品“技术化”设计的“娘胎”开始,就注定低风险高收益。如果这一账面“挪移”确如该知情人士所述得以成立或部分成立,而银行又可以控制这批“次级”产品的销售渠道,少数内部人士就可能有机可乘。

责任编辑:林晨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