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候鸟”撤退逻辑
在中国逗留数年之后,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的阿迪达斯工厂,终于要和中国说再见了。
7月18日,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公司将于10月底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
数日之后,国内多家阿迪达斯代工厂又陆续接到通知,被告知阿迪达斯将在今年10月到明年4月陆续和它们解除代工协议,终止合作。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相继关闭直属工厂、抛弃代工商,阿迪达斯此番撤离可谓决绝。
但与同行相比,阿迪已然迟疑,其竞争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就关闭了位于江苏太仓的在华唯一鞋厂,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早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对于这些外资企业来说,选择撤离中国,与它们当年选择来到中国一样,看中的正是中国勤劳的工人和廉价的劳动力。
在纺织服装业领域,日渐高涨的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而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则以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吸引了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转移。早在三年前,耐克公司就关闭了其位于中国的唯一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
尽管阿迪达斯一再否认撤离中国工厂与涨薪无关,但业内人士分析,阿迪达斯撤离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以铜陵东隆代工厂为例,2007年、2008年时公司员工最多达到2000多人,人均月工资为1100元,随着这几年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目前人均工资达到了每月2000元。
在苏州直属工厂,工人的人均工资更是达到了每月3000块,增加的成本让阿迪达斯利润明显减少。
而对于外资巨头迁徙的下一站东南亚,据21世纪网了解,目前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用工成本只有中国的1/3左右。阿迪达斯位于柬埔寨工厂的工人周薪刚被爆仅15美元。
运动品牌库存增长率排名
实际上,阿迪的撤离早有征兆。
早在2008年的时候,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 海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阿迪已开始陆续减少中国代工厂的订单。
“2006年、2007年阿迪在东隆每年的订单约在200万件,2008年是个转折点,此后订单一直在萎缩,2008年东隆做了150万件,2011年已经减少至70万件了。”上海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采购部负责人蒋留红表示。
衡阳荣阳鞋业,代工的品牌中阿迪达斯占90%左右。据其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开始,来自阿迪达斯的订单也是明显减少。“2010年,情况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加工25万~30万双阿迪达斯的鞋子,而去年8~10月,每个月只加工了15万~20万双。”
留下最后的中国工人:阿迪达斯被指过河拆桥
种种迹象表明,阿迪早就在作准备,逐步转移产能。但这些改变并未引起代工厂商的重视,甚至有企业100%的产能依附于阿迪。
台资企业裕元工业集团是阿迪达斯另一个较大的代工集团之一,裕元在中国大陆设有众多工厂。据报道,截至今年3月底,裕元鞋类生产线为525条,其中分布于越南和印尼的生产线加起来达到286条,占比超过50%,中国大陆则有230条生产线。
对于此次终止合作事件,阿迪的解释是“优化全球采购架构”。但在代工厂看来,阿迪此举无异于过河拆桥。
从1996年进入中国,阿迪对代工厂的要求就非常严苛,为了达到其要求,这些代工厂投入颇大。
据了解,2009年,阿迪达斯提出一项名为Gassa Milestone计划,该计划对代工厂的产能、设备、软件等作出评分,评分不达标的企业将被淘汰。由于这项计划,代工厂纷纷在培训、设备、软件上投入不少资金。
“一旦终止合作,仅我们工厂的设备损失就在300万元左右,我们现在只希望阿迪达斯方面能给出一定的设备补偿”。蒋留红表示。
敏恒实业有限公司是阿迪达斯中国区最大的帽子加工商,其旗下的一家服装厂产能100%依附于阿迪达斯。
为了配合阿迪达斯等国际生产商,敏恒实业2003年新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并配套着绣花车间、印花车间、配件生产车间等等。
由于产能完全依附于阿迪,该企业平时基本没有接触其他客户,如果短期内找不到新订单,只有关厂一条路。
在上海漫浪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孙英莉看来,阿迪还有违反合同之嫌。
“当时签订的代工合同期限是无限期的,但是上面却标注阿迪达斯可以提前终止合同,不需要赔偿。由于代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当时我们并不敢反对这个条款,但是这个合同明显是‘霸王条款’。”
孙英莉称,他们已经找好了律师,目前还在同阿迪达斯沟通,没有正式上诉,处于材料准备阶段。
在耐克、阿迪们生产基地外迁背后,反映了代工企业转型之路的迫切。复制宜家模式的“山寨”商超或是一个方向。较之有价格优势和组合丰富产品线的能力的零售巨头,自创品牌企业能否转型成功还存有疑问。
中国代工厂从倒闭的“蝴蝶效应”到向实体经济转型,仍有一段必须要走的路。(21世纪网 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