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观察 > 正文
城乡养老金调查:养老金两三千 不敢轻易看病
money.fjnet.cn 2013-03-28 09:54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图为老人们在公园休憩,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公园会变得越来越热闹。

城市老人直言 养老金难以应对上涨的物价

应付日常开支没问题 但没有富余 不敢生病

每月两三千元的养老金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是绝大多数受访的广州老人的养老金收入水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家庭子女收入高且孝顺,老人哪怕没退休金也能安享晚年;有的有灾有病,养老金用得捉襟见肘,加之子女“啃老”,在钱越来越不经花的当下,只能“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

记者采访了多名中低养老金收入水平的广州城市老人,试图通过一个个实例,来描绘出城市老人养老金收支情况的图景。

转制后退休难免失落

退休金两三千不算少

刘先生气质斯文,作为曾经的“国家干部”,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退休10多年来,刘先生喜欢跟老伴到处游玩,还经常找老同学们聚会,一起回忆旧时光。

刘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所在的企业在国企改革大潮中转制了,他的身份随之从原来的“国家干部”变成了“企业干部”。当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他后来以企业高管的身份退休,但每个月拿到手的养老金也只有3000多元,在他看来,并不多。

“从企业退下来,无论是工人还是厂长,养老金都一样。”刘先生说,“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提高我们这些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当年身份的转变毕竟是服从国家的需要。”

70多岁的张先生老两口都是退休工人,曾几何时,这种“夫妻档”是多么令人羡慕。只不过,他俩当年为之奋斗的工厂如今都已不复存在。“我是机械厂的工人,我爱人是广州洗衣机厂的工人,都是国有企业。”张先生告诉记者,退休之后,工厂已不复存在。

如今,张先生每月的养老金收入约为3200元,张太太约为2500多元,他们感觉已足够应付生活,但不能大手大脚。每逢节假日,张先生都会感到失落,那些“有单位”的退休工人,会收到来自原单位的慰问金、慰问品;像他们这种“没单位”的,只能从街道领几十元过节费。

“还好儿子挺争气,有份不错的工作,还会时不时地给我们点钱,请我们吃顿饭。”张先生说他挺知足。

66岁的李女士身形瘦弱,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她说她腰痛比较严重,后来恶化为手痛脚痛,经常需要做理疗,每次都要花去大约300元,理疗费还不能用医保报销,对她来说,这笔经济负担非常重,以至于不敢轻易去看病。

“我原来是越秀区水电安装工程队的仓库保管员,上世纪90年代单位被撤销了,我也就下岗了,下岗多年后才退休。当时工龄不够,我就花钱买够了15年的工龄,这才能享受到社保待遇。现在每个月拿1600多元钱的养老金。”李女士告诉记者。

丈夫多年前过世了,李女士如今跟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二女儿几年前离婚了,她身体有病,没法出去工作。但大女儿实在是太好了。”说起大女儿,李女士一下子来了精神,“大女儿非常顾家,每隔一个礼拜一定会回家来看看,照顾妹妹,然后给我们一笔生活费。她实在太好了,其实她自己一个月也不过赚几千元而已。”家人之间的接济,弥补了养老金的捉襟见肘。

个体户靠积蓄撑起家

随夫进城后难办社保

潘先生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戴着一副眼镜,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上世纪80年代,他从工厂辞职,打破了当时所谓的“铁饭碗”,干起了服装生意,堪称中国“第一代个体户”。

在那个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时代,个体户能挣到不少钱。回想起来,潘先生感慨万千,他说自己当时只会埋头苦干,不知道该如何让手头的钱保值、增值,所以随着通货膨胀,他苦心积累的财富不断缩水。

那个年代,像潘先生这样的个体户普遍对养老金没概念,当时的他觉得自己经济状况还算好,所以并不担心未来。可后来眼瞅着物价越来越贵,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后来,市里给了政策,我们这些当年的个体户现在也有了社保,对我来说,每月的养老金虽然只有1600元,不算多,但应付日常生活还是足够的了。”他的妻子目前仍在工作。

他说他家目前最大的花销是两个子女的教育支出。“一个孩子刚大学毕业工作,还有一个刚考上大学。还好,两个小孩都很争气,都考上了一本,学费不算高,平时给他们点生活费就行了。”潘先生坦言,这些开支都靠他当年的积蓄撑着。

来自清远的刘东妹正在为自己的社保而焦虑,她原本一直在老家农村务农,而丈夫在广州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为了不再两地分居,大约10年前,她把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了广州。

以前在农村没单位,她一直没参加社保,所以进城之后马上就面临养老难题,2008年,她曾向社保局提出申请,但得到的答复是,只有落户广州满10年才可参保。

她丈夫的单位多年前因经营不善解散了,幸亏他参加了社保,所以如今退休后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养老金,刘东妹没收入,两口子的生活开支都靠这2000多元。

刘东妹有一对儿女,儿子在清远老家务农,收入不高;女儿是一名英语教师,但有时手头也会周转不开,老两口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资助儿子,帮帮女儿。

刘东妹希望自己和丈夫能够远离疾病,否则身体上和经济上都承受不了。“老公有一次生病住院,虽然能报销一大部分,但自己还得承担8000多元。身体好就什么都好了。”她说。

86岁老太租房爬8楼

嫌物价高回乡下养老

满头银发的杨婆婆已经86岁高龄,但身体状况不错,每天都要出门活动,但出门对她而言已经是件颇为费力的事情了。

多年以前,杨婆婆家住在康王路一带,后来因市政建设的需要拆迁,杨婆婆一家被分配到了黄石路一带居住。她目前住的房子仍是当年分配到的老房子,没有电梯,杨婆婆住在8楼,每天上下楼对她来说实在太难了。

“我现在的梦想还是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其实我现在住的房子仍然算是租的,并不是自己的。以前在单位当工人的时候有房子分,可我却从来没有轮到过,所以一直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杨婆婆退休已经整整30年了,现在每月能领2200元左右的养老金,她说这些钱能勉强应付日常生活开支,但一旦遇上病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跟杨婆婆一样,73岁的丘婆婆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她如今住在棠溪,同样租房住。当记者见到丘婆婆的时候,她正独自一人在公园里整理刚刚拣到的木棉花。“木棉花是可以用来煲汤的。”她笑眯眯地说。

丘婆婆告诉记者,因为要养育几个孩子,所以她直到40多岁才外出工作,当上了一名环卫工人。“做环卫工人很辛苦的,每天很早就要出门去扫马路,那个时候工资也不高,只有100多元,但物价也低,所以觉得比现在要过得好。”

由于参加工作晚,丘婆婆的工龄只有11年,她每月的养老金收入约为2200元,跟杨婆婆差不多。丘婆婆的生活态度很乐观,她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得去医院看病,“没钱的时候就吃差点,有钱的时候就吃好点”。

丘婆婆的丈夫曾是一名建筑工人,目前每月的养老金约为2000元,他嫌广州的物价水平高,就返回开平乡下的老家去生活了。“那边的物价要比这边低很多,2000多元在那边还是很经花的。”丘婆婆说。

一直让丘婆婆放心不下的,是几个子女。她的三个孩子中,如今只有小儿子结了婚,大儿子和女儿都已经40多岁了,却仍旧单身,都跟她住在一起。“没有钱,没有车,又没有房,哪里敢去谈恋爱?”她这样认为。

丘婆婆说,三个子女平时或多或少都会给她点生活费,但他们自身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每个月只能给四五百元。她倒也无所谓,感觉很满意,如果孩子们经济上出现困难,她还会给点帮助。 实习生黄飞宇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陈艳婷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