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年年报显示,上市公司总体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但裁员公司数量上升;人均薪酬增速在低位徘徊,而部分行业薪酬水平仍高歌猛进。
张常春/制图
编者按: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左右着资本市场走势,也反映整个 宏观经济 运行情况。而上市公司雇员数量变化和薪酬数量走势,也是管窥经济走势的有效指标。
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总体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但裁员公司数量和比例在上升;上市公司人均薪酬增速在低位徘徊,而部分行业薪酬水平仍高歌猛进。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证券时报数据部对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显示,近年来员工数量同比减少的上市公司占比逐年走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走弱对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裁员公司占比增加
根据截至4月26日可比数据计算,截至2012年底,2355家已经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雇员1483.23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1%。就业的绝对数量增加,说明整个上市公司群体对整体就业贡献了正面力量。
这与此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可以相互印证。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年末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以此数据推算,上市公司2012年为全国贡献了将近10%的新增就业量。
总量上的正面贡献无法掩盖结构上的隐忧。根据证券时报数据部的统计,截至4月26日,共有785家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同比减少,占上市公司比例33.04%,而2011年底和2010年底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9.34%和25.65%。
裁员的上市公司占比每年以4个百分点的速度攀升,一方面说明宏观经济走势波及上市公司的经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
去年一年,关于多家知名企业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数据显示,去年员工数量减少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有29家,最高减员比例达到91%。不过,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减少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些公司公开否认是因为业绩不佳。
比如,中兴通讯年报显示员工数量减少了1.1万人,减员比例将近13%。该公司解释,主要是因为去年出售了子公司中兴特种和长飞等子公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