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机构陷入其中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发债公司信用评级中,只有ST海龙被评为“CCC”级别,其余皆是B级以上评级。
联合资信2月15日发布在中国债券网上的公告认为,ST海龙的经营支付压力很大,资金链极度紧张。“鉴于公司巨额亏损及贷款逾期及涉及诉讼等事项,其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加,债务偿付能力趋弱,‘11海龙CP01’的到期兑付风险显著加大。”
就是这样一家资不抵债,且存在诸多风险的上市公司,居然还受到了部分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根据公司2011年三季报显示,在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持有999.99万股位列第三大流通股股东;随后是持有402.45万股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持有310万股的中融信托-融新295号、持有230万股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持有200万股的民生加银内需增长基金。
由于山东海龙在去年8月下旬即停牌,因此上述5只机构产品均被锁在其中。
截至2月15日,在山东海龙停牌期间,大盘指数下跌了6.3%,但是上述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介于目前山东海龙的危机情况,一旦复牌,将会迎来大幅的下跌,“对于持有其股票的机构来说,只能等着挨刀。”
一直以保守见长的保险资金缘何也会掉入ST海龙的危机中呢?
“你以为保险资金都保守啊,也有是听消息赌重组的。”上海一位基金经理2月16日告诉记者,保险资金有专业的投资团队,对付重组信息的获取手段及掌握重组题材投资机遇的手段都较强。“去年60多只股重组股里都有保险资金在里面,ST海龙不过其中之一而已。”
不顾基本面 民生加银豪赌重组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加银内需增长基金是在去年三季度新进买入的,也就是说其买入200万股ST海龙的时间应该在去年7月1日至8月下旬之间。事实上,ST海龙2011年三季报显示,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仅有民生加银是三季度新进入的投资者。
而ST海龙在去年6月刚刚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在随后连续出现高管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刘金智、监事王兴华、独立董事刘俊峰。2011年6月28日,公司还发布了“部分粘胶短丝生产线停产”的公告。2011年7月15日,ST海龙发布了2011年半年度净利润亏损约2.55亿元的预亏公告。
何况,在此之前,ST海龙2011年一季报已经亏损5615.04万元,业绩同比下滑333.06%。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生加银内需增长基金缘何会突然买入ST海龙?
根据山东海龙去年半年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显示,民生加银内需基金并没有调研记录。
- 2012-01-06ST海龙及控股子公司近4亿贷款逾期
- 2011-12-12ST海龙财报上演大变脸 复牌后走势将令人担忧
- 2011-12-11ST海龙财报上演“大变脸” 其复牌后走势将令人担忧
- 2011-11-29ST海龙变身“问题大王” 监管部门发函责令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