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舍利首先是一种信仰”
中国社科院专家黄夏年解读舍利崇拜
什么是舍利子?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其价值何在?随着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的圆寂,这一系列问题成了近段时间相当数量市民群体中讨论的热点。昨日下午,南都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黄夏年昨日参加了本焕长老化身窑开启仪式。他表示:“舍利首先是一种信仰。”从舍利崇拜和信仰的角度讲,其成因不属于科学解释的范畴。
舍利是什么
黄夏年介绍,“舍利”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遗骨”。它可以是人体火化之后得到的结晶物,也可以是固化的骨头。舍利有多种,通常可以分为肉舍利、血舍利、发舍利与骨舍利几种,这是佛教徒视为最神圣的圣物之一。
他介绍,舍利崇拜的历史源头应该源于最早的宗教圣物崇拜现象。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活动之一,人们因为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地了解,由是产生崇拜的心理。在多神论和泛神论的影响下,古代祖先对各种自然物顶礼膜拜,如崇拜树神、山神和太阳神等等。以后,随着人们的认识视野扩展,受生殖崇拜影响之下的祖先崇拜也纳入了多神论的崇拜体系,英雄崇拜也开始出现,舍利崇拜就是这些崇拜的综合因素表现。
舍利崇拜
“佛教的舍利崇拜是一种特定的与人有关的生命崇拜的延续活动,它是历史上对佛教做过贡献,并且生前受到人们尊敬的这样一些人,圆寂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加以崇拜的固化活动,因此它有英雄崇拜的特点,是一种圣物,具有神圣性。”黄夏年说。
对于舍利的崇拜,涉及到的是佛教灵异崇拜的主要表现之一,按照佛教界的说法,因为一些高僧的修行,所以在圆寂荼毗之后得到舍利。或者是在封缸之后肉身不腐,成为“坚固子”。“因此舍利包含了灵异的因素。”黄夏年介绍,此外舍利还是东方宗教特有的崇拜形式,已成为程序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舍利崇拜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与社会活动的因素,是人类宗教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舍利崇拜是人类内心中的一种信仰需求,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被行政命令所禁止,佛教徒只要有这种心理需求,它就能够长期存在下去。”黄夏年说。
舍利真伪考证
对于舍利崇拜现象该如何认识?黄夏年表示,在中国,佛舍利崇拜则是中国佛教中最有影响的佛事活动之一,佛舍利崇拜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舍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长时间的热情追求,应该还要从宗教的本身去解释。佛是至尊的,具有神圣性,所以见舍利犹如见佛的法身,故才能产生“代代钦崇”的情况。还有法身佛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舍利还包含了道德伦理的问题,供舍利塔可以完成中国传统的孝道,这无疑是中国人的创造。”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舍利崇拜,这无疑是一种信仰的反映。信仰的前提是要求有信,然后才是仰止。”黄夏年称,信仰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对舍利的研究与考证,就不能从真伪的角度来谈了。特别是佛舍利,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和造像上看到了佛,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也不一样。古人曾说“又舍利色相随人随时,变化不测,历历见闻,不能尽述。”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和后人,没有见过佛,那么佛的舍利是不是真的,我想谁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佛教徒,只要相信佛教,就不会对舍利生起真伪的怀疑,因为这是信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