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保险> 行业动态 > 正文
2300亿给付洪峰将至 “野蛮银保”后遗症发作
money.fjnet.cn 2013-04-18 09:24   来源:中国证券网    我来说两句

诊治

一份通知拉响警报

此次排查范围是:各人身保险公司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的产品认真进行梳理排查。此外,通知还要求排查高风险的满期产品

2300亿元给付洪峰“大考”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过去整个保险业“短、平、快”扩张背后所暴露出的风险。监管部门在不遗余力力促行业转型的同时,亦开始部署了一张风险排查网。

近期,一份《关于做好2013年退保风险和满期给付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悄然下发至各地保监局及各人身险公司。多家公司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将通知精神传达至地方分支机构。

监管预警开始拉响。从本报获悉的通知内容来看,此次排查范围是:各人身保险公司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的产品认真进行梳理排查,从产品设计、销售渠道、销售策略、客户群体及保单收益等角度分析2013年发生大规模集中退保及满期给付的风险。

同时,再由各保监局加固风险排查网,对辖内各人身保险机构的退保和满期给付风险做“细致排查”,摸清高风险的机构、产品、渠道和地区等情况。

“根据监管精神,我们已经在测算满期给付规模和分布。主要是根据公司存量业务的产品期限、业务规模、销售时间段等测算未来三年的满期给付金额,判断未来给付高峰。测算主要分渠道、分险种、分产品、分地市,其中银邮代理渠道细化至具体网点。”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

此外,通知还要求排查高风险的满期产品。上述负责人透露,即在掌握满期给付的整体规模和具体分布的基础上,评估保单到期收益,据此筛查高风险的满期产品。

筛查之后,对满期金低于或略高于累计保费的期交保单,以及保单收益明显低于客户预期等高风险满期产品,采取与退保风险排查类似的方法,排查销售过程是否存在误导行为,并预估风险大小。

风险排查只是第一步。知情人士透露称,根据排查结果,各保监局及各人身险公司下一步将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对于正常的满期给付,将按测算结果做好资金准备;对于保单满期收益低的高风险产品,根据排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提前制定咨询话术、准备应急资金、个案灵活处理等。”

收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地方保监局便马不停蹄地摸底各人身险公司的“接招”能力。一位地方保监局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下发文件,要求辖区各人身险公司开展满期给付情况自查工作。

该监管人士直言,从他们对辖区的排查情况来看,“对于大型保险公司在分红险给付高峰期的应对能力,我们并不担忧。虽然今年整体保费增速并不理想,但大公司新流入的保费足以应对给付高峰。”

但他直言,需要担心的有两点:一是,给付高峰可能出现时点集中现象,如某个月给付特别集中,这就需要考验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储备和调拨应急能力;二是,产品低分红可能引发的未满期退保风险。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监管部门了解下来的情况看,尽管这波银保给付高峰压力不小,但2012年整个人身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近一万亿,足以应对这波高峰,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极小。

不过,盘子较小的中小保险公司,仍是此次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令监管层担忧的是,一方面,中小险企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储备应对给付高峰;另一方面,因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没有那么稳定,一旦有中小保险公司与当年代销分红险的银行网点解除了合作关系,难免会出现银行方面不愿代办给付业务的个案。

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将独自面对大量的集中给付压力,中小险企的网点不足“短板”将暴露无遗。据了解,在监管的督促下,遇到上述情况的中小险企,正在与相关银行进行协调,让后者继续提供给付服务。

事实上,对于扑面而来的给付洪峰,监管部门早已警觉。保监会已经明确表示,今年监管重任就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据多位寿险高管透露,保监会拟制定《人身险非正常集中退保与满期给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引》,目前正在业内悄征意见。

自疗

险企祭出“解压术”

2012年,一批批人身险公司相继完成增资计划,或伸手向股东要钱,或发行次级债融资。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部分公司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给付高峰

监管排查的同时,保险公司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祭出“解压术”。

经历过多次给付高峰潮的保险巨头,已在内部制定了减压的应对策略,有守亦有攻。

守,即意味着在销售、运营、财务等相关环节之间建立通畅高效的资金给付服务,提高给付资金到账速度;攻,则在保险公司内部被称为“二次开发”,就是巧借分红及推出新产品等方式进行二次营销,以提高满期业务的续保率或转保率,以截留现金流出。

国寿董事长杨明生表示,今年是中国人寿集中给付高峰的一年,但公司做好了充分准备,没有特别意外,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

2012年,一批批人身险公司相继完成增资计划,或伸手向股东要钱,或发行次级债融资。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部分公司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给付高峰。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公司为了冲规模争份额,一味倚仗银保渠道,规模虽然上去了,业绩含金量却不敢恭维。

单纯依靠融资,显然是不够的。几乎所有面临给付的人身险公司,都在试图通过“二次开发”来自我减压。

沪上一家寿险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称,根据以往几次处理给付高峰的经验,只要老保户不急于用钱,多半都乐意把这部分到期给付金留在保险公司。“但在今年,不利的外部环境,确实增加了续保或转保的难度。”

对此,一位地方保监局人士建议说,保险公司应该针对满期客户开发适合的新产品,重点发展长期型业务而非短期型业务,以提高满期业务的续保率,并同时在产品开发、续保优惠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在此严峻形势下,一些保险公司或不惜采取“弃收益、保销售”的贴钱战略。即便公司整体投资收益不理想,也要将分红险分红水平维持在一定水平,以此保证产品吸引力,促进新单销售。

一位投行人士私下告诉记者,从他最近的市场调研来看,有些保险公司可能从净利润、净资本中抽出一定资金用来贴补分红险分红。一家寿险公司精算师坦言,“如果得到股东支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对此,保险公司坦言也有苦衷。一家寿险公司银保部人士说,维持分红险分红水平,通常来说有两种做法。一是动用分红险特别储备金,二是从“死差益”中进行腾挪贴补。然而,由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萎靡,几乎所有人身险公司的分红险特别储备金已耗尽,根本没有可用于释放的空间。

对于不惜贴钱甚至动用净利润、净资本来保销售的做法,多数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并不赞成。“去年已有保险公司这么做了,我们不赞成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做法,对公司业绩来说是一种伤害,对于股东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乔佳利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