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观察 > 正文
一纸禁令就能消除就业歧视?
money.fjnet.cn 2013-04-24 11:1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通知特别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近年来,就业歧视现象愈演愈烈。招聘不顾岗位实际需要,一味追求重点大学人才,门槛越抬越高。标签取人,实际上将毕业生能力高低,与毕业院校是否为“985”、“211”高校简单挂钩。众所周知,“985”、“211”高校不过百余所,据专家估算,其毕业生数量也仅为60万左右。而今年则约有699万高校毕业生。招聘设定条件,绝大部分毕业生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从这个角度看,教育部的通知有利于毕业生公平竞争。

不过,面对禁令,用人单位大可以暗箱操作,在招聘过程执行原有标准。比如,在简历筛选时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暗中设卡,或者在面试中以其他理由淘汰非“985”、“211”高校的求职者,等等。所以,真正遏制院校歧视现象,还应找出病灶,对症下药。

用人单位招聘设置限定条件,可缩小招聘范围,缩短招聘过程,降低招聘成本。用人单位的底气,来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实。一个普通院校本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也能吸引大量“985”、“211”高校毕业生投递简历,“以校取人”自然是最节省成本的选人方式。劳动力市场饱和,原因在于院校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无法拉开层次。一者,各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导致人才过剩;二者,高等教育投入方式不变的背景下,“985”、“211”高校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与锻炼机会,受歧视的往往是普通院校毕业生。这正是就业歧视的根源所在。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在保证用人单位自主权的前提下,重申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规中关于反对用人单位造成就业机会不均等的条款,以刚性手段纠正就业歧视;也有人建议,建构以素质能力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正竞争为原则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就业歧视惯性,等等。这些做法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改变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教育财政投入应平衡校际差距,兼顾普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引导各院校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陈艳婷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