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经济形势报告,报告中的一段内容格外引入关注。李克强说,就货币来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这一内容被不少媒体解读为:“李克强表态不能再发货币”。但这一解读是不准确的。货币供给的过程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完成的。其中,中央银行仅负责管理基础货币的投放。今年以来,央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面对经济下行和“钱荒”事件并未降息降准进行放水操作,仅通过正逆回购调整市场流动性。
然而,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部分(约90%)是新增外汇占款带来的被动投放。外汇占款的涌入与人民币持续的升值预期有密切联系。今年9月与10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连续两次做出了维持现有量化宽松(QE)规模不变的决定,出乎市场预期。与此相应的是,中国9月新增外汇占款达到2682亿元,创5个月新高。
由此可见,中国是不是增发货币还要看美联储的脸色。但中国自身并非无可作为。如果想要控制热钱的流入,中国需要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使人民币升值更快的到位,这就可以减少逐渐升值预期中的热钱流入。但这样做等同于直接放弃了对于外贸企业的汇率补贴,短期内可能使外贸形势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李克强总理说M2余额已经达到了GDP的200%。M2是广义货币供给,定期存款构成了M2的主要组成部分。前几年的M2迅速增长主要是源发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庞大的投资救市政策导致的信贷骤增。因此,要控制货币增长,除了控制住基础货币外,更要防止类似的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重演。
看来,不仅“不能再发货币”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到“不再滥发货币”也不是凭总理简单的一道政令就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建立在中国切实降低经济结构中对投资和外贸的依赖程度,大幅度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