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多家银行频频爆出理财产品风波,建行代销信托产品浮亏超50%,工行前员工私卖理财产品致客户亏400万,其中,华夏银行“中鼎财富”系列理财产品致客户巨亏事件更是被推到了漩涡的中心。在昨天甘肃卫视播出的《新财富夜谈》节目中,财经评论员叶檀(微博)、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
“影子银行”的理财乱象 境内“影子银行”问题发酵的同时,境外银行也同样被曝光。东亚银行有一款境外理财产品“利财通”投资系列1期,浮亏比例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该款理财产品的广告词为“首月保证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有机会缩短投资期至2个月更可赚取年收益率15%红利收益”。事实是在2007年发行2个月后该产品就浮亏了 70%,最严重时候亏损90%,至今,依然亏损近60%。 这款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惨重的损失?记者找到了此前购买该款理财产品的谷女士。据谷女士称,“当时广告上写的特别有诱惑性,说发生像目前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0.7%。可是这个产品实际上第一个月就亏了10%了,第二个月就发生了它所谓的只有0.7%可能性发生的事件。” 叶檀:谷女士投资45万,到现在为止账面上大概只剩下14万人民币。产品资料显示这款产品所有资金投资于“瑞银优秀香港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型票据”。说得很复杂,最好玩的是这个投资者去问银行究竟投了哪几只股票,银行说这是商业机密,绝对不能说。像这样一款结构性产品的风险到底在什么地方? 林采宜:上述产品含有对赌条款。对赌里面有两个风险:一个是系统性风险,比如股市下跌30%,很容易达到它的触发点;第二个风险就是你的委托人,就是掌握这个产品的经理,他的选股能力,选不好的话,系统风险会被放大。作为投资者是无法把控的。所以千万不要买自己看不懂的东西。 叶檀:2008年金融危机这么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结构性产品,衍生了N次后,你已经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了。这个产品从2007年开始一直还能活到现在,居然还有人去投资,投资者现在还是这么糊里糊涂吗? 杨文斌:金融风暴之后,应该是明显少了。刚才提到投资者去问银行的客户经理到底投了什么,其实他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个产品背后有一个很庞大的金融工程团队在运作。在我们这个金融市场 里边,投资者跟产品最终提供方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金融服务商。银行、券商都可以承担第三方角色。我们看到在爆发出的众多实例中,基本上没有一个不是跟中介商的误导有关系的。问题的本质就是中介服务商肯定是违背了职业道德,把不适合的产品卖给了不合适的投资者。 林采宜:其实监管的点就在这里,销售这种理财产品的机构是否有充分的及时的风险提示?只要有充分证据证明你已经充分提示过了,那你就可以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