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上市公司 > 正文
雨润董事长祝义材“涉农”深层动机:圈地、圈钱
money.fjnet.cn 2013-03-13 09:16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来源:资料图)

中国网3月13日讯(记者 陆步平)从食品横跨商业地产、金融,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在多条战线上纵横捭阖。“雨润模式”所向披靡的背后,是涉农项目的“资本化”运作。

按照雨润集团对于雨润食品的规划,其食品产业堪当未来雨润冲击世界500强的重任。但从现在雨润集团对这一产业的投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让人不禁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存疑。

雨润集团近几年在全国密集布局,大量建设生猪屠宰项目,却屡屡被曝出“产能过剩,开工率严重不足”。有报道指出,雨润全国31个生猪屠宰场的开工率不足65%。

看似“赔本买卖”的背后,其实质是因为农业项目可以获得大量补贴资金和优惠政策。新华社的深度调查显示:土地免费、财政扶持、收费减免等,雨润在借惠农政策低成本扩张的同时,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却并不明显。

雨润集团在全国不少地方都陷入“圈地”的质疑声。早在2002年,雨润成立房地产公司后,雨润便被指利用农业项目圈地。2012年7月,雨润被曝以肉制品项目名义在沈阳、河南漯河、河北石家庄、江苏徐州、吉林长春等地,雨润控股以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的名义所获得的规划用地,无一不在千亩规模以上。

雨润下决心切入农业全产业链源于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在“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公众愤怒于从业者为牟利走险导致监管失控,也将产业化不足的弊端暴露无疑。所有的舆论矛头都指向了农产品生产的软肋: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与企业规模化生产相结合是,所存在的安全监管隐患。

2007年6月,肇始于一场突然的变故——生猪价格供需失衡,价格暴涨,全产业受到严重冲击。雨润自此提出从产业到产业链再到全产业链的计划,开始拓展上游行业,从那时开始,雨润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猪养殖和屠宰基地。

2007年7月,雨润集团与安徽省太和县签订《太和县五万头种猪养殖项目协议书》,雨润集团租赁土地500亩租赁期为20年;2008年9月雨润集团与安徽省萧县人民政府签署《新建800 — 1000头原种猪场项目协议书》,占地151亩,项目建设期一年;2008年11月,雨润与周口市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建设生猪屠宰、分割、冷藏、肉类深加工项目……

一次又一次的大手笔,都显示了雨润建设全产业链的决心。可是大刀阔斧拓建上游产业的雨润,现在能自给自足了吗?而媒体屡屡曝光的场景是:安徽省太和县的雨润集团养殖基地,野草纵生,一片荒凉,仅有600头种猪。类似的场景萧县同样在上演。另一方面,屠宰厂状况也不尽如意,5年的激进扩张,31个屠宰场,产能利用率却仅有65%。如此结果难道就是雨润曾经放言的“全产业链”?雨润先期的慷慨激昂与后期建设的拖沓对比鲜明,如此言行不一,难免让人怀疑其深层次的动机何在。

此前,瑞银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为了得到政府补贴,雨润食品大肆建设新的屠宰厂,而不是提高现有屠宰厂的产能。而一份 《太和县关于执行财建[2010]464号文件情况的总结报告》显示:雨润的补贴标准中,奖励资金一项包括,引进良种猪2000头,每头补贴200元。如此高额的政府补贴,让人不禁怀疑,所谓的全产业布局是否只是一场骗局,而补贴才是雨润拓展上游产业、实现“全产业链梦”的原动力。

应该说农业产业没有暴利,需要的是深耕细作,长久的投入,最终靠规模制胜。而雨润的“涉农”一开始在心态上就存在问题:一方面急于强调自身的发展速度,大肆扩张上游产业规模;可另一方面却禁不起地方政府补贴的诱惑,不重视养殖,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让雨润未来的发展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依然需要大量的外购生猪,产业的瓶颈依然未能突破。

在圈地的同时,圈钱也似乎就顺理成章了。让人奇怪的是,在借惠农政策圈地和骗补的质疑声中,雨润食品拿到的政府补贴年年递增。笔者查阅雨润食品的年报及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雨润每年获得政府补贴近2亿元。2010年获得政府补贴7.13亿港元,2011年上半年获得3.58亿元。而同期双汇发展等食品企业获得的补贴却少得可怜。

根据雨润食品发布的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雨润食品营业总收323.15亿港元(合268.6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50.5%。净利润17.99亿港元(14.95亿人民币),同比下滑约34.1%。扣除当年政府补贴6亿多元,实际利润不到9亿元。

农业与食品产业的“薄利”,或许正是雨润寻求多元化的原始动机。如果雨润真打算在农业产业中大有作为,祝义材必须放下身段,像一位真正“农者”,不计较短期得失,放弃补贴的诱惑,和养殖户一道,树立良好的心态和长期的规划,从源头做起,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加强安全监管,建立起标准化的生产和追溯体系,这才是一个食品龙头企业的有为和有位。(中国网财经中心)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陈艳婷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