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观察 > 正文
种粮面积"家底不清"成粮食安全隐忧
实际面积逐年减少 沿用历史数据上报 基层核查力量薄弱
money.fjnet.cn 2013-06-03 09: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

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产量的重要基础。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福建粮食主产区南平市及其下辖的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等地调查了解到,有关部门在上报粮食种植面积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实、汇总,而是沿用历史数据,造成与实际种植面积不符。

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受粮食成本和收益影响,部分种粮农民改种经济作物,甚至存在抛荒现象,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已发生变化。有关部门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摸清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良种种植面积竟高于种植总面积

据南平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辉介绍,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76.68万亩,2011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4.4万亩,2012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2.2万亩。2013年的计划播种面积为374万亩。

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种粮面积进行实地核实,存在虚报现象,造成不同部门统计数据发生“打架”现象。

据南平市农业局和南平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南平市水稻良种种植面积为305.5万亩。而据南平市统计部门的数据,南平市水稻种植的总面积只有276.7万亩。下辖各县(市、区)也普遍存在水稻良种种植面积比水稻种植总面积多的现象,譬如武夷山市的水稻良种面积为28万亩,而水稻总面积只有25万多亩。

王辉承认,农业部门上报的数据和统计部门上报的数据确实存在一些误差。“粮食种植面积的核实主要是乡镇和村在做,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汇总。”

南平市下辖的建瓯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詹承贤说,上报的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上都是按58万亩左右。“从第一次搞粮食直补就一直是这些数据,根据历史上的数据往上报的。”

但记者实地采访看到,不少粮地被蔬菜种植所取代。在南平市下辖的水吉镇和平村有一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区”,现在大片的种植蔬菜。“这一片有1200亩,原来都是种粮的,从2010年起大规模种植蔬菜,2012年成为建阳市的菜篮子基地。”水吉镇副镇长余建生说,“这其中有500多亩一年四季种菜。”

种粮补贴与实际种粮面积不符

根据规定,国家各项种粮补贴主要是按照种粮面积进行发放,一方面在上报申请资金时要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在下发补贴资金时要按核定的种植面积发放给种植户。

南平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郑秋萍以农作物良种补贴举例说,首先由农户向村委会申报良种种植面积和品种,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后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汇总审核后上报县农业、财政部门,设区市农业、财政部门将各县上报的补贴面积和品种审核后,再上报省农业厅和财政厅。

郑秋萍说,市财政部门也是根据各县(市、区)汇总上来的数据进行上报,没有细致的核实。

在建瓯市,记者采访了解到,2011年该市上报领取粮食直接补贴并审核通过的粮食播种面积为57.4万多亩,但该市下拨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面积为53.2万多亩。2012年上报的粮食播种面积为58万多亩,下拨的粮食播种面积还是53.2万多亩。

建瓯市农业局副局长陈旺尧说,由于工作量太大,没有办法核实清楚。“这些年粮食种植每亩补贴标准在逐年提高,面积基本上都没有动。”

陈旺尧承认,由于种经济作物的效益更好,建瓯市种菜的农户很多,“种粮的地一年少一点”,但要统计起来,不好操作。

农作物良种种植面积也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2012年,建瓯市上报并审核通过的水稻良种种植面积为40.5万亩,玉米良种种植面积为7.95万亩,合计为48.45万亩。但下拨的水稻和玉米良种面积为53.1万多亩。

种粮面积“家底不清”成隐忧

建瓯市徐墩镇副镇长谢煜森在谈及粮食种植面积时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是这个数,没变过。”同时,他也承认,由于粮价太低,人工成本等生产资料太贵,种粮没有钱赚,不少农户改种经济作物。

建阳市水吉镇也是福建的粮食重点产区。该镇副镇长余建生说,“种粮的面积基本是固定的,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个数。下的任务是4万亩,这么多年也没有变过。”

但《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村民种粮意愿不高。村民陈光奴说,他有2亩多地,又租了8亩地,其中2亩地种桔子,其他地种花菜、芋子等蔬菜。“水稻就是种一点,够自己吃。大家都不爱种水稻。只有不能种蔬菜、水果的地才种水稻。”

基层有关人员反映,由于人手有限,经费不足,全面调查清楚种粮实际面积很困难。上报的种植面积基本上是沿用的历史数据。

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家底不清”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隐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专家认为,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和单产,根据国家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同步增长是主要原因,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九年间无一减少。因此,层层上报的粮食播种面积虚报现象需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组织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组织人员,安排经费,对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进行摸底调查,切实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只要有承包地就发种粮补贴

惠农资金“撒胡椒面”难调动种粮积极性

中央为促进粮食生产,投入巨额资金给予种粮农民各种补贴。春耕期间,《经济参考报》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到,由于工作量大、操作困难等原因,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种粮补贴在实施中走样变形,变成按照农民土地承包面积发放。

有关人士认为,这种不管有无种粮,只要有承包地就发种粮补贴的做法起不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效果。他们建议改变“撒胡椒面”式补贴,政策和资金向种粮大户和农民种粮合作社组织倾斜,真正发挥支农惠农的作用。

种粮补贴按土地承包面积发放

据南平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辉介绍,2012年,南平市的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2.54亿元,补贴面积为374.4万亩,延平、松溪、政和等三个县(区)每亩补贴59.66元,其余7个产粮大县每亩补贴69.66元。2013年,这一补贴资金增加为2.58亿元,补贴面积为372.2万亩,每亩补贴资金分别增加到61.03元和71.03元。

根据规定,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应全部兑付给种粮农民(含国有农场种粮职工)。这一补贴是国家综合考虑影响农民种粮成本、收益等变化因素出台的,旨在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相对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据南平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吴宏威介绍,市财政局依据农业、统计等部门的汇总数据将全市的种粮面积上报到省财政厅,由其根据补贴标准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市财政局,市财政局下拨到下辖县(市、区),县(市、区)财政局再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各乡镇信用社,由信用社依据乡镇提供的农户种粮面积以“一折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上。

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中对种粮农户的信息、补贴面积的审核和汇总、补贴金额的发放程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这一补贴并没有核实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也没有按照农民的种粮面积进行发放,而是按照农民的土地承包面积发放。

“农民实际种粮的面积没有办法核实清楚。工作量非常大,成本非常高,操作很困难。”建瓯市农业局副局长陈旺尧说,“农业部门沿用的是历史数据,面积基本上没有变。”

徐墩镇是建瓯市的蔬菜大镇。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谢煜森说,这几年镇里种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很多。“但只要有田,就要发种粮补贴,按承包地的面积发。”他坦言,“有些地种的是经济作物,有些地抛荒了,但都要发种粮补贴,不然农民的告状信就满天飞。”

建阳市水吉镇也是按照土地承包面积发种粮补贴。“这些年来,农户种粮和种经济作物的面积会有调整,但不可能调查清楚实际的种粮面积。”水吉镇副镇长余建生说,“全镇有29个行政村,镇财政所一共才两个人,根本调查不过来。”

责任编辑:陈艳婷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