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再融资预审权下放
再融资审核权下放,让交易所和券商投行喜出望外。对于交易所来说,巨额的再融资市场将为其创造不菲的收入,而投行人士也省去了跑会的巨大成本。
不过,多位北京投行人士向记者一致表示,证监会将再融资的审核权下放,仅停留在预审层面。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审委的表决,发审制度是不会变的。
“如果原来负责再融资审核的三处、四处真的解散,证监会应该也会成立一个部门负责再融资的最终把关。”上述北京券商保代认为。
至于相关规则是否会改变,上述人士认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会做相应调整,但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证监会仅仅是将通道下放交易所。”
通道下放到交易所,一是可以缩短审核周期,提高审核效率。审核的关键是人,而交易所可以市场化招人;二是交易所更贴近市场,对公司交易进行日常监督,掌握第一手资料,更了解上市公司的需求、品种,制定规则更加合理。
另外,证监会之所以选择先将再融资审批下放,首先是因为创业板再融资不多;其次创业板公司多从事单一业务,再融资审批下放可以试试。
上述投行人士笑言,从来听说监管层都是增设部门,没听说有要削减的。
审核权下放交易所后,市场上就IPO审与不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关IPO不审,投行观点也有分歧。一名券商分管投行业务的副总裁说,“不审问题更多。IPO审核,相当于监管层给上市企业增信,给它们背书。现在审核重点从企业盈利转而内控,比如收入、费用是否入账之类。”
不过,也有保代表达了相反的观点,“材料真实性你可以派稽查,行政审批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新大地的茶油,广东人都不会用,发审委起初不还是过会了?不审的话,让实业资本议价能力降下来,让市场资本话语权提升,二级市场将很快见底回升。”
增发大蛋糕落户深交所
截至8月31日,2012年以来共有91家企业实施增发,累计募集资金2437亿元;配股方面,则有4家公司实施,累计募资100亿元;而可转债则有两单,规模为84亿元。三者规模达到2621亿元。
IPO方面,截至8月31日,2012年首发融资额仅为925亿元,仅为再融资总量的1/3。
目前,IPO节奏非常缓慢,8月初至今,已经接近1个月没有开发审会。
不过,增发这边的发审会却一直没有停。主板发审委8月22日通过同仁堂(17.24,0.33,1.95%)可转债方案,而8月15日则通过厦工股份(6.29,0.07,1.13%)的增发方案。
此外,“创业板创板已经3年过去了,很多公司已经有了再融资的需求。虽然与主板的增发额度比起,创业板的再融资额相对较少,不过,创业板具有数量上的优势。”深圳一位负责再融资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加上中小板再融资的审核权,未来再融资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