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提交上来的账本,统计部门要多次抽查核正。依据账本内容最终确定的当地居民消费结构,正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调查依据
上世纪80年代被选中成为国家农村抽样调查的记账员时,王相德难以想到,当初捧起来的这份账本,十几年后竟让他如此恋恋不舍。
王相德是四川省大邑县晋原镇龙华村七社住户,同时也是国家抽样选中的记账户,此外,他还是辅导其他9户记账户的辅助调查员。
王相德家里宽敞的房子是儿子在父母失地迁入城镇后孝敬老人给买的,但无论寒暑,每月数次,这位67岁的老人都要亲自坐上运输巴士,赶回原来村民们的聚居区去收发记账本,或者指导村民们应该如何正确填写。
中国13亿人的家庭收支情况其实就来自于这一份份普通的记账本。
为了了解城乡住户收支情况,国家统计局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4万份城乡记账户通过日记账的方式进行调查——邀请这些记账户如实记录下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的数据。
在全中国896个县7000多个村庄中,共有7.4万户农村记账户在做王相德的这份工作,此外,还有6.6万户城镇记账户分布于全国476个县的6000多个社区中。这应当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记账体系之一。
事无巨细、不重不漏
按照规定,中国的调查村和调查户每五年轮换一次。今年的样本轮换期间,有着丰富记账经验的王相德又一次被抽选为统计数据地方调查点的记账员。《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翻阅起王相德的记账本,就如同翻开了一部部有趣的居民生活史话。
大到冰箱、彩电,小到针头线脑,哪年哪月哪日被添置的都被详尽地记录。甚至是某日张家打麻将赢了80元,同日李家打麻将输了50元这样的颇有四川生活特色的额外收支也没有遗漏。
尽管琐碎,但统计要求就是如此——不仅记账要事无巨细、不重不漏,而且还必须换算成国家规定统一的计量单位。
“随便买把葱头五毛一块的,他还要追着我后面问好几遍到底是几斤几两好做换算,搞得人有点恼火哦。”王相德的老伴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半开玩笑地说着,“他进了超市买东西拿了小票,晚上回家还要对着灯一笔笔记。”
和王相德一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辅助调查员黄邦芝同样也在为这国家数据而忙碌着。
黄邦芝的家在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万州区响水镇公议村。这里的山路蜿蜒曲折、绕山而行。汽车行至此地就是重复性地上坡下坡。转过几个弯之后,初来这个地方的人往往就再分不清东南西北。
除了每月定期的收账页和发账页的时间,每月的10日、20日都是黄邦芝雷打不动的访户时间。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烈日暴晒,不论路途遥远,他都会按时到达10户记账户家中,督促指导检查记账户的记账工作。
- 2011-11-17微观国家记账体系:CPI是怎么炼成的
- 2011-11-16美国十月CPI下滑0.1%
- 2011-11-16 江西CPI同比回落 居民菜篮子负担减轻
- 2011-11-1510月成都CPI同比涨4% 连续9个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