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综合流动性与投资收益这两大因素,银行理财资管产品与现有银行理财产品的差距尚未拉大,投资优势有待后续产品的创新开发
银行开始试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消息,给近期本就热闹非凡的财富管理市场平添了几许热度。
除了关注这一业务对传统通道类业务的影响之外,市场对于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产品也充满了好奇。银行理财资管产品是否可以像信托产品那样具有较高的收益?是否能如基金一般具有灵活的流动性?银行理财资管计划的投资性价比如何?
近期,随着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相继发行了理财资管产品后,我们似乎可以带着疑问“窥豹一斑”,一探究竟。
银行理财的标准化改造
在对相关产品正式进行探究之前,投资者有必要对于银行理财的这次大手笔创新或者说“破冰之旅”有个全面的了解。
事实上,银行理财开展资管业务试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银行对自身理财业务的一个规范。
针对此前银行理财市场上的各种乱象,银监会在今年3月份出台的“8号文”成为对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控制、期限错配、风险防控方面的有力监管“利器”。 “8号文”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投资比例做了明确限定,规定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规模不得超过理财产品总额的35%或总资产的4%。同时,“8号文”也并要求理财产品必须与投资的资产一一对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的试点,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之前‘8号文’的延续。除了理财产品的单独管理、核算,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一些非标债权做标准化改造。”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经理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近期已经在中债登平台开始试点挂牌交易的银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具体操作层面上或有点类似于银行资产证券化。“比如银行可以将一些信贷资产打包,通过评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规定其交易期限、收益等,最终去相关平台交易。”
而银行理财之所以需要如此“另辟蹊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让银行理财产品回归理财业务的本质,并将其“标准化”。
按照预期,银行资管计划应该是开放式的产品,与现有的产品有预期收益率的表现形式不同,它更类似公募基金这种净值化产品;而且资产管理计划需在中债登登记托管,披露期限、净值、托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报表报告等信息;而且银行资管计划应该有估值,可交易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