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能源领域破除垄断、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或将成为三中全会一揽子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看,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速向社会和民营资本放开被几大石油公司垄断的上游油气资源,放开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进出口权,以及放开中游油气管道、原油成品油储备和LNG接收储运装置建设。而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则更可能是未来长期的改革方向。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能源领域破除垄断、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或将成为三中全会一揽子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看,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速向社会和民营资本放开被几大石油公司垄断的上游油气资源,放开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进出口权,以及放开中游油气管道、原油成品油储备和LNG接收储运装置建设。而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则更可能是未来长期的改革方向。
放宽原油成品油进口几率大
在日前国研中心发布的改革方案中,打破垄断、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是重点之一。对于能源领域,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准入,是能源放开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未来改革方向首先是要满足整个炼油工业需要。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财苑)王震告诉记者,今后改革大的方向,是不再过于区分企业属性,而是看企业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是否符合基本资质,是否满足环保和油品质量要求等。改革整体思路首先是满足整个炼油工业需要。也就是说,下一步不一定是完全放开,而是先开放给那些规模较大、有能力满足炼油工业发展需要的企业。例如,先放开给那些真正用来炼油的企业。
资深油气专家、易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钟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品油进口逐步放开后,并不会对两大石油企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两大石油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分销体系,上下游企业盈利互动已基本成形,恢复成品油进口不仅不会冲击两大石油,反而有助于在国际油价低廉时形成国内合理的价格体系。
“成品油进口以及原油进口放开,将增强民企石油的经营能力,不应视为是对两大石油的负面结果。”钟健说,在石油行业中不应存在“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这样的纠葛气氛,国企与民企共同构建和谐的混合经济体制才是两类性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长久之道。
国企不应仅将自己仅仅视为是一个盈利组织,国企还是维护中国经济整体有序运行的“定海神针”。维护民企这类经济体健康成长也应视为“长子”的义务,尤其是当地炼有了原油进口能力后,两大石油可以将一些市场还有需要但需求量较小,加工工艺相对简单的油品交给地炼,也可以收购地炼的油品在其所属加油站销售。
管网独立是长期方向
目前备受关注的能源领域改革思路还包括: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油气管网的政府监管制度。但记者多方了解到,在目前阶段,将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天然气管网拆分组成独立公司时机还不成熟,但这将是未来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
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中,上游勘探、开采和开发基本上由三桶油垄断,陆上油气长距离输送管道70%由中石油管道公司控制,中石化、中海油及地方也有部分输送管道。整体上看,不仅油气生产和输送是垄断的,不对外开放或允许第三方准入,而且油气的生产和输送是一体的,也就是说石油巨头尤其是中石油垄断了天然气的上中游业务,其对上中游价格的形成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下游终端用户不得不接受从石油巨头所属管道输送过来的油气,难以从第三方得到油气资源。
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刘满平表示,如果不从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彻底地进行改革,单纯地从定价方法、定价参考标准等细枝末节上花工夫,所得的结果肯定是不完善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还是会遭到社会的质疑。
刘满平认为,从油气产业链条看,上游勘探、开发以及下游销售都是属于竞争性环节,只有油气输送管道、LNG接收站等具有自然垄断性,油气紧张时,中石油等石油巨头会欢迎所有油气生产商向它供应;但是一旦油气过剩,它势必会首先安排自己的油气向省外输送,必将对行业内其他企业造成不公平。只有将中游这个连接上游生产商与下游销售商的“咽喉要道”独立,并“第三方准入”,才能使上游和下游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所以,当前应抓住机会,加快推进油气管道独立运营,这比拆分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