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接连创造令人咋舌的交易额的同时,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一些嗅觉灵敏的电商企业发现商机,开始频繁涉足金融市场。被动了“奶酪”的银行,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开始反向进入电商领域,在线上寻找提升金融服务的新渠道。
银行与电商,一场互相渗透的争夺、一场创新智慧的角力已拉开帷幕。
银行的线上新路
本报记者崔文苑
对于网购达人来讲,又多了个“逛街”的去处。刚刚过去的2012年下半年,建设银行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国内银行业运营电商平台的首次尝试。“善融商务”平台分为“企业商城”和“个人商城”两大块,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以及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与阿里巴巴、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相比,“善融商务”既具备传统电商的交易等核心功能,还可以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包括分期付款、企业和个人融资贷款、担保交易、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比如,客户通过个人商城可申请房贷和车贷分期付款产品。与阿里小额贷款、支付宝信用贷款相比,“善融商务”发放的贷款不是小贷公司用注册资本金贷款,而是银行的负债贷款,额度可以更高,客户贷款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资金受监管部门监管,风险控制相对更加规范。
建行广东省分行电子银行部刘赪认为,银行网上商城最大“卖点”应该是企业客户可通过交易积攒信用,并凭借信用在银行融资。
广州锦东国际服装城是广东三大尾货市场之一,商城内有近900多家商户。2012年,他们与建行“善融商务”合作后,网站首页开辟了“锦东服装城”专区。“合作的效果非常好。首先,商户自己开网店经营成本高,在善融商务上是0元开店,这对小商户很有吸引力;其次,小商户最怕融资难,但在这个平台上有了交易额和信用评级,可以不用抵押担保或联保就能贷到款。”锦东国际服装城总经理吴伟广说,去年9月份以来,锦东国际服装城已有58户商户在善融商务开店,营业额已达3700多万元,目前又有20多户正在申请。
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大量涌现,电商平台对客户资料、客户交易详单等信息进行屏蔽,银行脱媒现象严重。由于无法掌握第三方交易记录信息,银行难以凭借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对企业提供融资。因此,银行对进入电商领域表现出极大热情。建行推出“善融商务”也是针对上述“瓶颈”开发出的贷款新模式。建行希望通过平台客户的交易情况对客户进行评级授信,看重的是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开发有针对性的新型微贷技术,更好拓展小微企业贷款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与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纯电商平台追求商品差价的商业模式相比,银行电商平台原则上可以对客户充分让利,从而通过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支付、理财等来盈利。
刘赪说,比如建行电商平台的大部分客户会使用建行卡,整个结算链条收入均留在建行体内;非建行卡部分,则通过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这会使大量存款在建行多停留数日或一直留在建行体系内。
有专家表示,面对利差收窄的压力,银行探索“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新模式,有利于其弥补盈利过于倚重息差的短板。
“银行业开发电子商务的空间很大。”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郑远平说,银行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既要借鉴传统电商发展小企业、散户的好经验,也要更多采取“集团式作战”,比如吸引商城、交易市场“整体式”入住电商平台。
郑远平认为,银行业创建电商平台,主要目的依然是服务于金融,通过电商平台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开发出不同的金融产品。“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交易数据,通过差异化的定位和改善客户体验,将客户吸引过来。”
有专家表示,银行业进入电商领域是个好现象,有利于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但最终效果尚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