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技创新是“隐形冠军”核心驱动力
■ 文 / 韩奕
在全国风电场正在使用的风机叶片中有近四成来自中航惠腾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惠腾”)。这家从军工企业转型的风电新能源
专注“叶片”
中航惠腾党委书记姜兆民见证了这家风机叶片“隐形冠军”企业的历史,从引入国外技术受挫到 自主创新 ,进而成为金风科技
中航惠腾有着制造风机叶片所需的特殊基因,其前身为惠阳航空螺旋桨厂,当时是亚洲唯一生产螺旋桨的企业,姜兆民也是从这家企业走出来的。
但进入风机叶片领域却是“歪打正着”,姜兆民介绍说:“介入叶片可以追溯到1999年,惠阳航空螺旋桨厂承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00KW大型风力发动机组风轮叶片研制任务,并在2000年5月完成首台样机,而那时的动机只是挣科研费,不是市场驱动的开拓行为。”
对于生产螺旋桨的惠阳厂而言,风电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脱胎于惠阳航空螺旋桨厂的中航惠腾借鉴了航空业在空气动力、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凭着自身在航空螺旋桨30多年的经验,中航惠腾尝试生产叶片从100瓦到200瓦,再从3000瓦到5500瓦,不断突破。
2001年,中航惠腾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权比例为保定惠阳航空螺旋桨制造厂占45%、燃机动力占30%、美国美腾能源集团公司持有25%。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家企业会成为行业龙头。
“跑步”创新
风电叶片看似简单,却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当时在国内风电机组五大部件中也只有叶片是国产化程度最低的。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组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其技术性能直接决定了机组的整体性能和风电利用经济性。
中航惠腾是如何在国外技术垄断的环境下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的?
姜兆民坦言,中航惠腾也曾想到跟外国风电领域合作,可不是遭到拒绝就是提出苛刻条件,这也让中航惠腾认识到花钱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自此,中航惠腾走上了一条“跑步”式的研发之路,跟国外的同行“赛跑”。国外风电企业最开始进入中国也是试探性的,规模都比较小,他们虽然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在中国市场的开发却相对缓慢,也给了中航惠腾专注叶片研发的时间,就看谁将产品最先投放市场。
比一般研发更难的是做风电叶片的专利,通过多年的积累,目前中航惠腾已经有十几项专利,可以生产12个系列、近40种型号的产品,叶片单机涵盖65千瓦到3.0兆瓦,遍及国内20个省、区近150个风场及9个国外风场,拥有秦皇岛、酒泉、张家口等5个生产基地,建成保定、北京、荷兰三大研发中心。
2009年,中航惠腾收购世界知名风电叶片设计公司荷兰CTC,这个战略性的收购正在中航惠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TC的研发直接跟中航惠腾的产品研发对接。
晋升冠军
将中航惠腾的产品下线时间和市场主流机型时间相比对,不难发现,中航惠腾研发的产品往往抢先于市场近两年的时间。技术研发早于市场的策略,让中航惠腾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
从建厂仅仅几台叶片的订单到供不应求,在中国风电爆发式增长的推动下,中航惠腾牢牢坐稳了行业龙头的地位。2002年,中航惠腾600千瓦批量生产打破国际市场垄断,2006年,中航惠腾的600KW叶片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并迎来了市场领导者的地位—1.5MW风机叶片下线。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叶片市场占有率第一,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元,利润超过3亿元。
随着兆瓦级以上的风机在中国的大发展,中航惠腾一跃成为了国内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的最大供应商。从2004~2007年上半年,惠腾连续3年成为金风科技独家叶片供应商,占其零部件采购总额的比例均超过20%。中航惠腾从2004年到2007年的4年中,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5566.2万元、1.21亿元、5.01亿元和12.62亿元;净利润从2004年的1058.49万元,跃升到2005年的3378.59万元;2006年和2007年净利润更是暴增,分别为1.07亿元和3.10亿元,4年内仅净利润就增长了29.2倍。
同时,中航惠腾经历了三次增资扩股,2001年到2006年期间,只引进了中国航空公司第二集团公司一家新股东。2006年6月,中航二集团参股进入,变更后的各股东比例为:保定惠阳30%;中航二集团和美国美腾各占25%;燃机动力持股20%。此后,燃机动力再次对中航惠腾增资,注册资本由3.6亿元增至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