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保险> 行业动态 > 正文
分红险:馅饼还是陷阱
money.fjnet.cn 2013-01-09 10:25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近期,央视关于保险理财陷阱的报道,将占据人身险市场份额高达80%的分红险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各地退保风潮暗流涌动。曾经被捧为香饽饽的分红险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保障加收益受青睐

曾经固定利率的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保单让老保险公司很受伤,因为这些公司要长期支付高利率给投保客户。据了解,1994-1999年,银行维持在高利息水平,带动保险公司推出一大批预定利率在8%-10%的保单,然而,后来央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导致以大额存款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保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随后,有了分红险的诞生。

所谓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寿险,这样可以将市场收益率变动风险由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来共同承担。通常而言,保险公司都会设置保底收益给投保客户定期返还,同时还将每年盈余中不低于70%的部分进行红利派发,年景好的时候可以多分红,年景不好的时候可以少分红或不分红,红利成为平滑风险的杠杆。

对于投保与承保双方,均降低了投资风险,还因为其具有保障,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分红险体现了保障本质功能,而保底收益和红利将弥补客户不出险时的保费支付。”国寿一位资深业务经理如是解释,很多人可以用来保本增值储备养老金、教育金等,这也正是分红险不断发展的根基。在2000年之后,市场多次掀起分红险购买潮,尤其是2007年后,资本市场的低迷带动了分红险持续走强。

保险公司起初销售的分红险也不断进行升级,将分红险与其他具有较强保障功能的意外险、疾病险、住院医疗险等组成套餐进行销售,进一步提升保障功能。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加强寿险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助推兼具保障和收益的分红险快速发展,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局面长期形成,单一险种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占比高达80%。

无疑,分红险成为保险公司的馅饼,因为这快速壮大了公司的市场规模,投保客户也将其视为香饽饽,因为这一险种在为其保障的同时,最终也将有望收回保费或增加更多的收益。

被销售误导抹黑

这一看似馅饼的分红险却被打上了理财陷阱的烙印……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认为,这只是销售不当让分红险背上了黑锅。

记者采访发现,本来用来平滑风险的红利却变成了保险销售人员促销的一把利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在为投保客户讲解产品时,主要以返还快、收益高外加红利来吸引客户签单,而保险最本质的保障却被不断弱化,甚至对保障部分只字不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保产品在银行销售时却被解释为存款送保险来吸引客户投保。

“分红险销售确实存在乱象,个别公司自身监管不力,对保险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南开大学保险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称,银行代销、夸大收益、销售误导等一直存在于保险行业中。客户能否有高收益,关键看保险期限和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及回报率,但营销人员把不确定说成确定,虚假的高收益往往误导了投保人。

事实上,保险销售人员常常故意夸大收益的情况普遍存在,他们往往以过去的投资业绩作为模型来演示,而那并不能说明未来的投资收益。销售人员面对目标客户也不再了解是否有风险敞口,而大肆宣扬某某产品的收益很高之类来刺激投资者“大赚”的欲望。其实,目前购买分红险的客户,很多还没有意外保障、健康保障。“如果在分红险缴费期间,客户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无法持续缴费,也没有足够的钱治病,这是很可怕的。”一位保险公司人士指出。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任之初也曾认为,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已成为过街老鼠,并将整治销售误导列为去年的一大监管重点。有保险专家提醒,从短期收益来看,分红险并不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在短期内不会获得较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若投资者因有资金需求而退保将是得不偿失。在购买分红险时,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使自己的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充分认识其收益构成。

责任编辑:乔佳利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