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的投入只是一部分
为了备战奥运要投入多少,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出手大方的赞助商,因为保密协议和种种考虑,也都为具体的投入资金“三缄其口”。
鲍明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笔账确实很难算。首先,备战奥运会并不是一年的经费投入;其次,从财政经费上来说,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国家体育总局的、地方投入的以及各项目中心补的钱;另外还有一部分赞助商的经费。“这个钱还真是算不清,即使是圈内人。”鲍明晓说。
据鲍明晓介绍,每个省份都希望能有自己的奥运冠军,在投入上也是毫不手软。并不是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的选手就一定补贴得少,相反,因为参赛选手少,它们反而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补助。
在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部门预算中,文化体育与传媒类2012年预算14.86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13.47亿元增加10.37%,主要原因即为“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相关支出增加”。
这将近15亿元的花费,是否可以看成是中国代表团备战奥运的部分花费?备战奥运的总花费和预算约为多少?《中国经济周刊》向国家体育总局发去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并未得到回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15亿元绝对不算大数,甚至只算得上是九牛一毛。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要想测算中国军团的奥运花销“确实很难”,除了成本难估算外,不同的队伍有的在北京备战、有的在外地备战,还有陪练等多项费用,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关机构统计、归纳过这方面的数据。
张庆表示,关注这样的数字,不如关注运动员身上的价值。
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首次夺冠。当时,据鲍明晓估算,刘翔一年的投入,大概包括训练费用、竞赛费用、支持和保障费用,以及他的基本工资和生活津贴,另外还有一部分出国竞赛的费用,加在一起,2003年在刘翔身上的花费投入在300万元以上。
不过鲍明晓也指出,这些钱都是账面上登记在册的明确费用,但在现实的训练中,一名金牌运动员背后,很多投入是无法用数字来具体计算的。
8年过去,当《中国经济周刊》再次提出以刘翔为例,估算备战奥运的运动员投入时,鲍明晓却不愿意再做这样的估算:像刘翔这样的运动员已经超过了一般运动员的意义,测算的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