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喜迎十八大特稿
本报记者 林世雄 蒙少祥 周思明
作为厦门市政治、商业、文化中心的厦门岛,像一颗明珠镶嵌于厦门湾之中。曾几何时,厦门岛内与岛外的人互不相认“自家人”,岛外人来到岛内称“去厦门”,而岛内人到岛外去则称“离开厦门”。
早在2002年,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明确提出厦门跨岛发展的战略。2009年8月,厦门市作出实施“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部署,跨岛发展全面展开。
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厦门以“全域厦门”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外空间,优化提升岛内空间,形成了岛内外一体化新格局。
如今的厦门,已不再是深藏闺中的“小家碧玉”了,这个魅力四射的“大厦之门”,将更加高大、开阔。
跳出厦门岛
跳出厦门岛,建设大厦门——这是几代厦门人的梦想。厦门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有力实践。“全域厦门”,就是把厦门全市行政区域范围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整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并按规划建设和发展。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厦门要按“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提升本岛、跨岛发展。
2010年2月,岛内外一体化——这一历史性战略正式启动。这是解决厦门岛内外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的要求。
2010年6月,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海峡论坛大会致辞时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把特区面积扩展到岛外,是厦门特区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事件。这就意味着,厦门的全市规划布局再也没有岛内岛外、特区内特区外的区分,真正树立起了“全市一盘棋”的概念。
加快岛内外一体化与正在推动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互相呼应、相得益彰。随着厦漳泉同城化的推进,厦门的城市承载辐射功能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厦门更加致力于岛内外一体化发展,让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岛外风景好
宁要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套房——这曾是不少厦门人的传统观念。如今,随着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推进,这个观念已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杨晓玲夫妻俩工作都在厦门岛内,收入不菲。但是,夫妻俩还是决定把小家安在岛外。“虽然工作在岛内、生活在海沧,但是,我们感觉这样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很舒适,我们的居住小区绿化很好,海沧大桥快捷连接岛内外,交通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杨晓玲告诉记者。
正是厦门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不断提升厦门岛外的建设水准,有类似杨晓玲想法的厦门人不在少数。因为岛内外的生活环境差距已经逐步缩小,在某些方面岛外甚至超过岛内。
“这里看上去和城市里的小区没什么两样。”今年5月9日,一走进集美区英村安置房小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就发出感慨。该小区虽然地处岛外,但设施完善,已陆续建起篮球场、音乐广场、农贸市场、幼儿园等。
岛外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岛内提升同样精彩纷呈。厦门把岛内旧城改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中心城市,包括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等重大片区规划和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内外同推进
岛内外一体化,既是提升岛内与拓展岛外的结合,也是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的结合。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厦门岛内土地稀缺,用地成本高的制约日益明显。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向岛外,岛内则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
比如,作为厦门岛内的老城区,思明区走出“飞地经济”的发展路子,在岛外同安开设工业园区。“飞地经济”不仅为思明区留住了税源,增加了税收,同时也成功破解了企业对拓展规模的渴望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实现了企业、思明区以及同安区三方共赢。
受益于岛内外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厦门岛外四大新城去年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8%,高出厦门全市投资增速18.9个百分点,带动岛外投资增长23.6%,岛外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63.8%,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厦门今年敲定169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岛外项目128个,超过项目总数七成。
2011年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10月14日发布,再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受岛内外一体化的驱动,岛内外6个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整体稳步提升,6个行政区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